非線性光學
內容簡介
本書共6章和3個附錄。第1章從經典理論出發引進了非線性極化率和極化強度並用外場來表示,在後面章節的論述中把非線性極化強度視為附加的場源。第2章中用量子力學導出非線性極化率,從而可進一步理解非線效應的原子機制,同時將不限於研究純電偶極子情況。此外,指出了在極化率實部和虛部間的一些普遍關係式和基本的量子過程,扼要地討論了半經典理論方法處理場的局限性。在第3章敘述了把非線性效應合併到麥克斯韋方程的原理。第4章中給出了在非線性介質中光波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參量和喇曼型效應,給出了耦合波方程的解,並把這種考慮推廣到光波和振動波的耦合,根據非線性介質邊界條件的分析,把反射、折射等光學定律普遍化。第5章扼要評論了實驗結果及其解釋,討論了各種材料的非線性極化率數據,特別着重分析了喇曼效應的數據。第6章敘述了某些特殊課題,包括激光振盪器中的非線性效應。3個附錄及再版的3篇文獻的編入,可以在正文中省去某些較複雜的計算。本書是作者對他在非線性光學領域成就的高度概括性總結。為非線性光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雖然本書是用非線性極化率描述非線性光學較完善的專著,但由於撰寫該書時,非線性光學領域仍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所以該領域的許多最新進展未能包括在內。
作者簡介
N.布洛姆伯根(N. Bloembergen,1920— ),非線性光學理論的奠基人和先驅。他和他的同事從三個方面為非線性光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關於物質對光波場的非線性響應及其描述方法;關於光波之間以及光波與物質激發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關於光通過界面時的非線性反射和折射理論。作者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核磁共振、固態微波量子放大器、電子順磁共振、激光光譜及非線性光學方面都有貢獻。他和另外2位學者獲得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