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處方藥
非處方藥 |
非處方藥是指為方便公眾用藥,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或審定後,不需要醫師或其它醫療專業人員開寫處方即可購買的藥品,一般公眾憑自我判斷,按照藥品標籤及使用說明就可自行使用。非處方藥在美國又稱為櫃檯發售藥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簡稱OTC藥。這些藥物大都用於多發病常見病的自行診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頭痛、發熱等。為了保證人民健康,我國非處方藥的包裝標籤、使用說明書中標註了警示語,明確規定藥物的使用時間、療程,並強調指出「如症狀未緩解或消失應向醫師諮詢」。簡言之:可自行根據需要選購。[1]
目錄
背景知識
甲乙類非處方藥
非處方藥由處方藥轉變而來,是經過長期應用、確認有療效、質量穩定、非醫療專業人員也能安全使用的藥物。不過在非處方藥中,還有更細的分類,紅底白字的是甲類,綠底白字的是乙類。甲乙兩類OTC雖然都可以在藥店購買,但乙類非處方藥安全性更高。乙類非處方藥除了可以在藥店出售外,還可以在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處銷售。因此,服用非處方藥一定不能隨意,最好提前諮詢醫生。
不良反應特點
任何藥物都有毒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非處方藥物較為安全,也是相對而言的。如果病因不明,病情不清,則以不用非處方藥物為好。若用藥後不見效或有病情加重跡象,甚至出現皮疹、瘙癢、高熱、哮喘以及其它異常現象,應立即停藥,去醫院診治。
我國第一批非處方藥西藥為23類165個品種,中成藥有160個品種,但每個品種的藥物都含有不同的劑型。
區別
品牌、標識物、標籤及含有OTC指導的用語
在國際上,非處方藥在品牌和標識物上有着自己獨特的象徵,如品牌應盡力統一,同時重視不斷創新的提高知名度,以便在連鎖店銷售,同時也以品牌作為保護自己產品的措施。標識物應能明顯區分該藥是作為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使用,如美國的處方藥均要註明「聯邦法規定無醫生處方禁止調配」(Federal Law Prohibits Dispensing Without Prescription),而非處方藥標籤上應有「適應的用藥指導」(Adequate Direction foruse),英國、德國、日本等國也有類似的字樣或標識。檢簽應以正常人能理解的文字表述,甚至加以圖解,以便消費者憑標籤便能正確使用非處方藥。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非處方藥標籤的有7項內容:(1)產品名稱;(2)生產商、包裝商或分發商的名稱、地址;(3)包裝內容物;(4)所有有效成份的INN(國際非專利藥物通用名)名稱;(5)某些其它組分如乙醇、生物鹼等的含量;(6)保護消費者的注意事項及忠告性內容;(7)安全、正確使用該藥品適當的用藥指導。
因此,人們在識別非處方藥時一般可從其品牌、標識物、標籤及含有OTC指導的用語中得以辯認。
廣告宣傳
世界上的所有實行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分類管理制度的國家均嚴格規定處方藥不得對公眾做廣告宣傳,但允許其產品信息在醫學工業學術雜誌上傳播。我國規定:「處方藥只准在專業性醫藥報刊進行廣告宣傳,非處方藥經審批可以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廣告宣傳。」而其他國家對非處方藥面向公眾做廣告的限制也各有不同,如美國、英國、德國、新西蘭等國允許非處方藥廣告,而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對可報銷的非處方藥及使用處方藥品牌的非處方藥不允許做廣告,除此以外的非處方藥則需有認可證書方可做廣告。電視廣告,但必須有"該藥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的用語。
關注非處方藥目錄變化
非處方藥規定實施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每隔3~5年還要進行一次再評價,推陳出新,優勝劣汰,確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隨着醫藥科技的發展,新藥大量上市,對每一種OTC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有的處方藥不太可能成為非處方藥,但經過改變劑型或減小規格劑量後也可能變成 OTC,也就是說把那些性能更優良,更安全有效的非處方藥增補進去,淘汰一部分過時的非處方藥,如世界OTC的主要類別有以下6種:解熱鎮痛藥、鎮咳抗感冒藥、消化系統藥、皮膚病用藥、滋補藥、維生素、微量元素及添加劑。而下列幾類藥物可經轉換後上市成為OTC:止喘藥,口服避孕藥,肌肉鬆弛藥,心血管藥(不包括鈣拮抗劑)和抗感染藥。
隱患
非處方藥也要管理
與處方藥相對,非處方藥是消費者不需醫生開處方即可自行購買使用的藥品。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非處方藥是一種不需管理,消費者可以隨意使用的藥品呢?
事實上,非處方藥需要管理,而且這種管理責任不僅僅是國家職能部門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否則有違藥品分類管理的初衷,對人民的身體健康也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非處方藥方便,也有隱患
設定非處方用藥類別的意義是無需醫療諮詢,即可提供快速有效的緩解手段,緩和對醫療服務日益增長的壓力,以便向農村和邊遠地區人口提供更多保障機會,提倡將自我藥療作為自我保健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知識的普及,全球的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也更樂於採用自我藥療的方式增進健康,如今,「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的消費理念已日益得到人們的認同。「去藥店」就是人們購買非處方藥實行自我藥療的主要途徑。
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住院的病人達250萬,每年約有19.2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自我藥療者因醫藥知識有限、文化水平不同等因素,更容易存在安全隱患,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因此,隨着人們自我藥療的比率越來越大,加強對非處方藥的管理力度,也越來越提上了歷史的日程。從大的方面來說,加強民眾自我藥療教育,全社會都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但要切實地加強對非處方藥的管理,有效保障人民的健康,相關企業責無旁貸。
把住非處方藥的「源頭」
中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藥品分類管理制度以來,正在大跨度地趕上世界藥品監督管理法制化、規範化的步伐。作為正在崛起的醫藥大國正向醫藥強國邁進,中國眾多的人口和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為醫藥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吸引着全世界的醫藥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隨着醫藥研發生產企業越來越多,各種各樣非處方藥的非處方藥也「亂花漸欲迷人眼」,對普通民眾來說,很難全面、正確的了解相關的藥品知識,正因此藥品研發生產企業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因為它們是非處方藥的「源頭」,這個「源頭」把不好,保障人民的健康只能是空談。 所以研究機構和非處方藥生產企業必須加強社會責任感,嚴格按國家有關職能部門要求研發和生產非處方藥。
特點
一般來說,非處方藥要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一般都經過較長時間的全面考察;
2、藥效一般都比較確定;
3、按照藥品使用說明要求使用相對安全;
4、毒副作用小,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5、使用方便,易於儲存等。
這對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提出了社會道德要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對它們的科研、生產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在實踐中,一種效果再好的藥品,也只能是針對特定的病症、特定的病人,也有特定的使用方法,因此,指導消費者正確用藥的一紙說明書,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比重要。
難懂的說明書
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觸:一些藥品的說明書就像「天書」,羅列的都是專業的術語和生物化學名詞,看不懂。對醫藥企業來說,必須重視這個問題。說明書應該通俗易懂,應該詳細。一般的說明書應包含以下內容:產品名稱、活性成分名稱、適應症、禁忌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保存方法、有效期、生產批文、廠名地址、聯繫方式等。
簡言之,醫藥企業責任重大,生產的藥品既要讓消費者放心,又要讓人用得明白。但不是說醫藥企業達到了這兩項要求就可以「問心無愧」了,醫藥企業還應該大力參與到全社會的非處方藥的安全使用與管理中,而不是單單只宣傳自己的藥品。
藥店「把關」勝於「賣藥」
作為直接與消費者溝通的環節,藥店在消費者購買非處方藥、實現自我藥療的過程中,處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其責任不言自明。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是消費者缺乏基本的醫藥常識,另一方面藥品和醫療知識過於專業化,執業藥師和專業人員缺少。因此,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依靠藥店店員運用專業知識,為消費者提供促進健康、供給藥品、指導用藥、審核處方等方面的藥學服務。在這個意義山來說,藥店店員承擔了醫師的角色,成為消費者自我藥療的重要指導者。
非處方藥
中國非處方藥協會會長張鶴鏞對此曾有過一句名言,他說:藥店「把關」勝於「賣藥」。顯然,他的話強調了藥店店員業務水平的提高,對自我藥療的繁榮發展、對促進全民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藥店店員也必須擔負起這個責任,」張鶴鏞說,「這種基於服務的競爭將是藥店深度競爭的根本。」 正因此,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在中美天津史克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從6月18日起至10月15日,在全國範圍內發起舉辦了「推進全民用藥安全——中美史克杯用藥知識競賽」,在對店員們進行了大量業務培訓之後,近2萬家藥店的約8萬名店員參加了競賽。據悉,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自我藥療和安全用藥的培訓、考試,在中國尚屬首次。
「醫療非小事,醫療無小病,醫藥企業、醫藥工作者來說,最應該具有對自我藥療患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應該懂得用藥特別是非處方藥的知識。」張鶴鏞說,「從這次大賽的情況來看,確實提高了藥店店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但毋庸諱言,離我們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今後對藥店店員業務知識培訓必須成為藥店自覺主動的日常行為,以切實提高非處方藥的用藥知識。」張鶴鏞一再強調說,「必須堅持不懈,必須嚴格要求。」
添新藥
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定,小兒氨酚烷等9種藥品由原來的處方藥轉換為非處方藥。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全監管司負責人介紹,為了進一步方便群眾自我藥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按照《關於開展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轉換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轉換工作。
非處方藥
轉換程序為:首先由企業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品種轉換申請,然後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專家進行審評,並公布通過審評的品種。這種轉換程序徹底改變了以前非處方藥由專家進行遴選的規定。
這次轉換為非處方藥的藥品品種中化學藥品6種、中成藥3種,分別是小兒氨酚烷、比沙可啶栓、雙撲偽麻分散片、雙唑泰棉栓、西地磷酸苯丙哌林泡騰片、複合維生素片、河車大造膠囊、抗病毒軟膠囊、振源膠囊。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儘快將有關事宜通知本轄區相關藥品生產企業,並進行上述非處方藥品種的審核登記工作。
市場現狀
市場現狀
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對非處方藥銷售資格都有法律規定,但仍有一些國家沒有對非處方藥進行分類。如印度,因為缺少健全的分類管理制度,私售非處方藥現象很普遍。相比之下,像日本這種發達國家,監管機構在保障消費者用藥方面非常盡責,除了規定消費者如何購買和在何處購買非處方藥,他們對非處方藥的包裝、標籤和說明書的內容都有嚴格要求。
非處方藥的零售一般受法律限制,其主要經營權被稱為「藥房專賣」或「通銷」。但是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藥物副產品、草藥和傳統藥等產品通常被列入食品類產品管理。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明顯支配着亞太地區非處方藥市場,年銷售額占地區非處方藥年銷售總額的57%。日本在亞太地區非處方藥市場占絕對主導地位,非處方藥年銷售額占地區年銷售總額的70%。
未來展望全球非處方藥市場銷售額預計在2003~2008年間穩步增長,年增長率約為2.5%。亞太地區預計在這5年間獲得最大的增長,將從全球第二大非處方藥市場躍居到第一位。到2008年,亞太地區非處方藥預計將獲得360億美元的銷售額,其中最大的增長預計在中國。中國的增長主要受益於穩定的經濟支撐以及非處方藥新產品的引進,關鍵的增長領域預計包括維生素和膳食補充藥物以及咳嗽、感冒和過敏藥物。
生物仿製藥在亞洲崛起
人口眾多且一直在增長的亞洲國家將為生物仿製藥(biogenerics)提供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儘管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亞洲,但在藥物使用量上,亞洲僅占全球用藥量的20%。隨着當地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亞洲國家對藥物的需求也將會不斷加大。
非處方藥
加大,該地區也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醫藥市場。
與歐洲一樣,許多亞洲國家對藥物價格實行控制,以抑制醫療費用的逐年攀升。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影響了製藥業的盈利能力,阻礙了新藥研發.從另一方面來看,卻促進了仿製藥用量的大大增加。在亞洲,許多品牌藥都是進口的。
日本政府醫保負擔大
總體來說,日本仍然是世界上第三大醫藥市場,緊隨美國和西歐之後,其處方藥的年銷售額達到500億美元,處方藥生產廠家超過450家。印度和中國人口基數大,且人口數量一直在增長,醫藥市場前景廣闊。而像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增長相對較小。中國是亞洲第二大藥品市場,2003年的銷售額超過7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印度、韓國和中國台灣緊隨其後,年銷售額都在20億美元左右。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香港的年銷售額約10億美元。
儘管全球藥品價格在1990~2000年間的增長率達到兩位數,但在日本,藥價卻每年下降4.6%。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政府為了減輕快速增長的老年人群的醫療負擔,出台了有利於仿製藥使用、降低過高處方藥費用的價格控制措施和政策。
疲軟的日本經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局面,近15%的日本保險公司處於破產的邊緣,它們繼續提供醫療保險的能力受到質疑。因此,日本政府被迫對不斷上漲的藥價進行控制,否則,大量的日本人就會因買不起私人醫療保險轉而參加政府醫保計劃。
支撐日本價格控制體系的因素將繼續存在。日本人口正快速步入老齡階段,進入勞動力市場繳納醫保費用的工人越來越少。日本的平均出生率為1.36。2005年,日本人口將達到1.271億的高峰值,隨後將在2050年下降到8970萬人。這意味着日本政府要為收入減少的老年人負擔更多的醫療費用。
印度和中國的醫藥工業面臨同樣問題
非處方藥
印度是一個有着十多億消費人口的藥品大市場,它也面臨着類似的藥品定價壓力。印度制訂的「藥物價格控制規則」(DPCO)對許多品種實行了限價。這一因素加上該國相對寬鬆的專利法使得印度市場規模達20億美元的藥品行業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低成本的仿製藥而不是創新性新產品的研發上。
中國也面臨着藥價控制的問題,國內醫藥行業尚不發達。這些因素刺激了中國仿製藥工業的發展。在過去5年中,中國強勁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了美國和許多西歐國家。預計這一勢頭將保持下去。
實際上,在全球所有醫藥市場中,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對品牌藥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仿製藥市場的快速增長是雙重影響的結果:一是所有區域性市場對藥品的需求逐年增長;二是仿製藥行業特有的因素,如,參加醫保的人希望減少在處方藥上的開支;大量重磅炸彈藥物的專利到期;世界各國為加快仿製藥(在某些情況下是生物仿製藥)的引進,進行了制度上的改革。
亞洲生物仿製藥市場初具規模
2003年,亞洲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的總銷售額達到49.4億美元。與其他地區一樣,亞洲人在藥品上的開支已從品牌藥轉向仿製藥。預計到2010年,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將以每年9.5%的速度穩定增長,2010年達93.1億美元。今後5年中,大約47個重磅炸彈藥物的專利期滿將為製藥商生產低廉的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提供機會。
總體上,除中國台灣已飽和外,亞洲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市場正穩定增長。像越南和緬甸這樣的國家市場規模雖然比較小,但在不遠的將來,它們對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將產生強大的需求。日本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接納仿製產品,預計該國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增長極,在亞洲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市場上,日本將占據較大的份額。
日本政府提高了工薪人員所必須承擔的醫療費用,從10%增加到20%。2002年,日本衛生部長向全國各地的公立醫院發出一份要求其更多使用仿製藥的通知。通知稱,如果醫生和藥劑師在開出的處方中包含一種仿製藥,他們將會得到物質獎勵。仿製藥僅占日本60000億日元的處方藥市場的12%。
機遇與挑戰亞洲醫藥市場由日本——這個高度發達和複雜的醫藥市場以及中國、印度等人口十分龐大但複雜程度相對較低的市場組成。與加拿大、美國和歐洲國家一樣,生物仿製藥還沒有在日本市場登陸,這是因為日本在確認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準上相當複雜。而在印度和中國,由於這些國家的管制標準相對較低,生物仿製藥已被使用好些年了。這是因為:
(1)印度和中國對藥品的管制和質量控制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比較寬鬆,生物仿製藥生產廠家在生產一種化合物時,其功效或生物特性不必像在其他國家那樣必須達到某種水平。然而,亞洲各國政府已採取措施改進生產質量,比如,要求生產工廠必須進行GMP認證,提交定期檢查記錄,並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持續改進生產工藝。
(2)由於仿製合成生化物存在固有的難度,這些質量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然而,隨着印度和中國的許多生物仿製藥生產廠家已在過去幾年中獲得該領域的專門知識,這些問題不久將會得到解決。
(3)由於生物仿製藥仍然處在引入的最初階段,用於大規模生產的高質量活性醫藥配料(APIs)難以廣泛獲取。這進一步制約了生產廠家持續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然而,隨着生物仿製藥被引入美國和歐洲這樣更大規模的市場,全球APIs的供應將得到明顯改善。
(4)日本還沒有建立起針對生物學仿製藥的管理程序,美國和歐洲也如此。
非處方藥
正如日本的仿製藥工業要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若干年那樣,即使在全球其他幾個重要的市場上建立起管理程序,這種程序在日本也會滯後幾年。
儘管面臨種種挑戰,生物仿製藥生產廠家在亞洲仍有巨大的發展機會。
(1)亞洲人口超過37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人口分布也相當集中。
(2)儘管亞洲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但由於該地區總體購買力相對較低,品牌生物製品的使用在亞洲傳統上一直受到制約。這是因為生物科技藥物的生產成本高。一般來說,它需要更長的開發時間,更多的人體試驗,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研發預算。與化學藥品相比,生物製品的價格更高。用於治療慢性病症的一些生物產品每年的花費超過了12000美元。
(3)由於生物仿製藥生產的複雜性,預計製藥廠家在能夠提高產量之前,會付出昂貴的「學費」(初始生產和營銷成本)。這一點對像南新、阮氏和Wockhardt這樣的印度製藥公司來說尤其重要,這些公司一直在快速擴大它們所生產的仿製藥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推動仿製藥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所有這些公司都在生產生物仿製產品。
中國市場
由於處方藥市場低迷,眾多醫藥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OTC,中國非處方藥市場異常活躍。2007年OTC市場持續擴大,品牌OTC產品銷售普遍增長,各個品類領先的OTC品牌產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中國的OTC藥品直接面向消費者,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自行選購,不需要經過醫生,比處方藥顯出更多的一般消費品的特徵,對消費者願望和需求反應比較敏捷,因而市場具有非常大的潛力。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藥品市場之一,OTC銷售額可以達到全球藥品銷售額的30~40%,202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藥品市場。面對巨大的市場蛋糕,全球性跨國公司如楊森、施貴寶、史克、輝瑞已作好搶占中國OTC市場準備,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加速其在華布局。
另外,中國城鎮人口每年以20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而城鎮居民對非處方藥的需求將促進這個市場的發展;中國人口老年化趨勢加快,這部分人群的醫療消費越來越大;城鎮居民收入增加較快,其醫藥衛生費用也相應快速增加;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體制改革等都大大加快了非處方藥品市場的壯大。隨着農村「兩網建設」、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全面推廣,農村藥品市場逐漸成為新熱點。中國的OTC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使用現象
「老毛病」現象
某些患者憑着自我感覺不適,或個別明顯體徵,自我判斷是「老毛病」,便不假思索選用過去曾用的某藥。如此這樣反覆選用某藥,將會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如:(1)有可能因某種藥的多次反覆使用,而產生藥源性疾病。而且老毛病復發,其誘發因素並非相同,某些臨床體徵並非完全一致,原來所用藥物也難以兼治新出現的並發體徵。(2)反覆長期使用某種藥極易產生耐藥性,使某藥用量要加大,但效果並不隹,毒副作用反而增強,導致病情惡化。
隨意增減藥物用量
有些病人用藥不能按時定量,療程不分長短,忘服、漏服、亂服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轉,不適感覺明顯減輕時,就不想再用藥;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藥不便而忘服;有的為治病心切,急於求成而亂服,使用劑量隨意加大,或在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複雜化,給治療帶來困難。因此,使用非處方藥,應該參照藥物說明書上的規定,嚴格掌握用量和療程,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自診不明,模仿他人用藥
有的病人自診不明確,感到某種疾病症狀與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藥,卻忽視了一人會有多種疾病共存,同一種疾病會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誘發因素等。如常見的細菌性肺炎,共同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咯痰、胸痛、白細胞數增高等,按病因不同,可分為鏈球菌性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綠膿杆核菌性肺炎等,根據其致病菌種,症狀性質、急緩程度等不同情況,所用藥物也就必然不同;還應該注意到同一藥物對於不同的病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學地使用非處方藥物,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多藥並用
一部分醫患雙方都有這種心態,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採取多藥並用,認為可達到防治兼顧,事實上無指征的多藥並用,必定會攪亂人體正常防禦功能,易引起藥物與藥物、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高,有時會產生併發症使病情加重,有時會掩蓋病情症狀,延誤對疾病準確診斷和治療的機會。所以對可用可不用的藥物不要用,能用單一藥物就不宜多藥並用。
家庭藥品久備不常用現象
有些人為備急用,總是多買些藥作為家庭備用藥,以便偶爾用之。由於患者缺乏對藥物基本知識的了解以及家庭保存條件的限制,不能按藥物的特性加以貯存保管,有些藥物因吸潮、霉變、過期而造成浪費。因此家庭用藥不宜久備,不宜多備,在保管上要按照藥物的理化性質,採取避光、防濕、低溫、密閉等相應措施,經常查看、更換、確保家庭備用藥品的質量。
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建立自我保健用藥記錄卡,詳細記錄健康狀況、所生疾病發展過程、所用藥品名稱、用法用量、以及用藥前後變化情況等內容,作為自身保健檔案資料,通過這樣不斷對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對科學、合理使用非處方藥物、提高健康素質將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知識問答
非處方藥的作用
非處方藥的出現,在現實社會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非處方藥的出現大大促進了自我藥療的發展,並在現實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無需醫生診治即可進行防治,方便及時;
②防止藥物濫用,促進合理用藥;
③促進醫療條件尚不發達地區的衛生保健事業,為落實「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創造良好條件;
④推動醫療制度的改革,為加速實施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奠定基礎;
⑤有利於提高群眾自我保健、自我藥療的意識,減少醫院壓力;
⑥有利於提高上市藥品的管理,保障人民用藥安全。
必備知識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非處方藥雖然是經過醫藥學專家的嚴格遴選,並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但它們仍然是藥品,因此,在使用時同樣要十分謹慎,切實注意下述幾點:
①通過各種渠道,充實、提高個人的用藥知識,作為自我藥療的基礎,便於小病的自我判斷。
②正確選用有國家統一的標識的非處方藥。
③仔細閱讀標籤說明書,了解其適應症,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
④認真檢查所選藥品有無批准文號及非處方藥「登記證書編號」。
⑤注意藥品的內外包裝是否有破損及有效期。
⑥嚴格按說明書用藥,不得擅自超量、超時使用,若有疑問要向醫師諮詢。
⑦按要求貯藏藥品,放置於小兒不可觸及處。
參考來源
- ↑ 保健食品標籤如何規範?國家市場總局想聽你的意見,搜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