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参 - 中药
青羊参 - 中药 |
青羊参,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青羊参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d.的根。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广西、西藏等地。具有祛风湿,益肾健脾,解蛇、犬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肌劳损,跌扑闪挫,食积,脘腹胀痛,小儿疳积,蛇、犬咬伤。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青羊参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捩花目
科; 萝藦科
属; 鹅绒藤属
种; 青羊参
分布区域; 西南、湖南、广西、西藏
采收时间; 秋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
毒性; 小毒
别名; 白石参、毒狗药、青阳参、地藕、小白蔹、小绿羊角藤、断节参、白药、白芪、青洋参、闹狗药、牛尾参、牛尾七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甘、辛,性温。
归经
归肝、脾、肾经。
功效
祛风湿,益肾健脾,解蛇、犬毒。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肌劳损,跌扑闪挫,食积,脘腹胀痛,小儿疳积,蛇、犬咬伤。
相关配伍
1、治跌仆闪挫,肌肉扭伤:青羊参50g,加酒泡服。也可用青羊参100g,炖肉吃。
2、治骨折:青羊参100g,接筋草30g,小血藤20g,松笔头20g,红泽兰30g,槌栗树尖15g。捣烂炖熟,外敷患处。(1-2方出自《彝药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或炖肉服。
忌味酸和生冷食品。
折叠编辑本段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青羊参又名小绿牛角藤。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圆柱状,灰黑色,直径约8毫米;茎被两列毛。叶对生,膜质,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基部宽4-8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深耳状心形,叶耳圆形,下垂,两面均被柔毛。伞形聚伞花序腋生,着花20余朵;花萼外面被微毛,基部内面有腺体5个;花冠白色,裂片长圆形,内被微毛;副花冠杯状,比合蕊冠略长,裂片中间有1小齿,或有褶皱或缺;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柱头顶端略为2裂。蓇葖双生或仅1枚发育,短披针形,长约8厘米,直径1厘米,向端部渐尖,基部较狭,外果皮有直条纹;种子卵形,长6毫米,宽3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3厘米。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2800m的山坡、溪谷疏林中或山坡路边。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根头疙瘩状,长2.5cm,上有茎痕或残茎。根呈圆柱状,长20-40cm,直径1.5-3cm,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有纵皱纹和纵沟槽,具横向气孔;外皮脱落处显黄褐色。质硬,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类白色,可见淡黄色小孔(导管)散列。气辛香,味苦、微甜。以条粗壮、坚实、断面色白、粉性者为佳。
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益肾强筋,健脾和胃,驱虫。治虚咳,食积,胃痛,腹胀满,小儿疳积,惊风,蛔虫,风湿关节炎,经期腰痛,贫血,头晕,白带,狂犬病,癫痫,毒蛇咬伤,中气不足,肾虚,虚肿,刀伤。”
2、《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解毒镇痉。”
3、《彝药志》:“强筋接骨,活血散瘀。治骨折及腰肌劳损。跌仆闪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