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海省,簡稱「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北內陸,青海界於北緯31°36′-39°19′,東經89°35′-103°04′之間,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毗連,東南部與四川接壤,青海省總面積72.23萬平方千米。

青海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青海省地貌複雜多樣,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為高原,東部多山,西部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內陸乾旱盆地和黃土高原三種地形地貌,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地跨黃河長江瀾滄江黑河4大水系[1]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下轄2個地級市、6個自治州,共有4個縣級市、27個縣、7個自治縣、6個市轄區。

截至2018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603.2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5.23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68.1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50.0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7689元。

目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2月,青海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2個地級市、6個自治州,分別是西寧市、海東市、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人民政府駐西寧市城中區西大街12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

青海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內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區面積為11.1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區面積為53.2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區面積為5.4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為海拔6851米,最低點位于海東市民和縣馬場垣鄉境內青海省最東端與甘肅交界處,海拔1644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東北和東部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地相過渡,北部與甘肅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過阿爾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與藏北高原相接,東南部通過山地和高原盆地與四川盆地相連。省內平原面積為19.7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28.3%;山地面積為34.1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48.9%;丘陵面積為10.2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14.6%;台地面積為5.7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8.2%。

氣候

青海省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處青藏高原,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其氣候特徵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冬季漫長、夏季涼爽;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東部雨水較多,西部乾燥多風,缺氧、寒冷。年平均氣溫受地形的影響,其總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內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5.1~9.0℃之間, 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7.4~-4.7℃,其中祁連托勒為最冷的地區;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在5.8~20.2℃之間,民和為最熱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祁連山區、青南高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2/3以上,較暖的東部湟水、黃河谷地、年平局年氣溫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連山區在410~520毫米之間,東南部的久治、班瑪一帶超過600毫米,其中久治為降水量最大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達到745毫米;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間,盆地西北部少於50毫米,其中冷湖為降水最少的地區。無霜期東部農業區為3~5個月,其他地區僅1~2個月,三江源部分地區無絕對無霜期。全省年太陽輻射總量僅次於西藏高原,平均年輻射總量可達5860~740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時數在2336~3341小時之間,太陽能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青海省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380條。全省年徑流總量為611.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居全國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倍,黃河總徑流量的49%,長江總徑流量的1.8%,瀾滄江總徑流量的17%,黑河總徑流量的45.1%從青海流出,每年有596億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資源量為281.6億立方米;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個,省內湖水總面積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青海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長江、瀾滄江流域人口中、工農業經濟總量少,但水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

青海省境內祁連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石棉、煤為主;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為主;柴達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氣、鹽類礦產為主;東崑崙成礦帶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為主;「三江」北段成礦帶以銅、鉛、鋅、鉬等有色金屬礦產為主。按礦產種類的區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屬,西部鹽類和油氣,中部有色金屬、貴金屬,東部非金屬」的特點;礦種上,有礦產種類多,共生伴生礦產多,小礦多,礦產地部分散,礦產資源儲量相對集中的特點。全省鹽湖類礦產資源(鉀、鎂、鈉、鋰、鍶、硼等)儲量相對豐富。石油、天然氣、鉀鹽、石棉及有色金屬(銅、鉛、鋅、鈷等)礦產品的供應已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現各類礦產135種,查明礦產88種,單礦種產地數1121個,其中,大型184個,中型224個,小型713個。在已探明的礦種保有資源儲量中,有56個礦種居全國前十位,鎂鹽(氯化鎂和硫酸鎂)、鉀鹽、鋰礦、鍶礦、石棉礦、飾面用蛇紋岩、電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紋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有25種排在前三位。

土地資源

截止2015年,青海省土地實測總面積共69.66萬平方公里(0.6966億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4510.50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4.75%。農用地中耕地面積58.57萬公頃,牧草地面積4081.21萬公頃,林地面積354.15萬公頃,園地面積0.61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33.9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0.49%;未利用地面積2421.9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4.77%。青海土地類型多樣,垂直分異明顯,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邊緣為界,以西為牧區,以東為農耕區,自西而東,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東部農業區形成川、淺、腦立體階地,地塊分散,難以連片開發集約利用。東部耕地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90.8%,宜耕後備資源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海南台地、環青海湖地區及東部地區。

截止2015年,青海省草地面積4193.33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3866.67萬公頃,分為9個草地類,7個草地亞類,28個草地組,173個草地型。在各類草原中,高寒草甸為2366.16萬公頃,占全省草地面積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體。在草地總面積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場1825.35萬公頃。在全省173個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為優勢品種的草地型有40個面積為2091萬公頃,占全省草地面積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總產牧草8093萬噸。全省耕地面積58.57萬公頃,2015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5.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7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7.71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49.6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70萬公頃,其中,油料作物面積14.47萬公頃,占25.91%;蔬菜種植面積4.96萬公頃,占8.88%;枸杞2.96萬公頃。農作物複種指數95%。2015年主要農產品產量為:糧食102.72萬噸、油料30.48萬噸、蔬菜166.4萬噸、水果1.5萬噸。主要農產品品種有小麥、青稞、玉米、油菜、蠶豆、豌豆、馬鈴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種有紅元帥、紅星、紅富士、貴德長把梨、軟兒梨、杏、桃、李子、櫻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

動物資源

青海省有陸棲脊椎動物類約1100種,有經濟價值動物250種,鳥類別294種、獸類103種,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動物有69種。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羊、盤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頸鶴、藏雪雞、天鵝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動物主要有水獺、喜瑪拉雅旱獺、赤狐、猞猁、香鼬、兔猻、金貓、石貂、豹、岩羊、原羚、黃羊等。藥用動物主要有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豬」、「八眉豬」、氂牛、藏系羊、玉樹馬、貴南黑紫羊、環湖改良細毛羊、駱駝、山羊、黃牛、犏牛、「浩門馬」、河曲馬、大通馬、柴達木馬等。其它有益動物主要有灰鶴、鴻雁、豆雁、大鴇、岩鴿、藏馬雞、金雕、啄木鳥、貓頭鷹等。

植物資源

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萬種,蕨類植物800餘種,其中,經濟植物75類331屬1000餘種,涉及藥用、纖維、澱粉、糖類、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觀賞花卉等植物種類。藥用植物約500餘種,其中,著名中藥50多種,主要有冬蟲夏草、大黃、貝母、枸杞、甘草、雪蓮、藏茵陳、黨參、黃芪、羌活、莨菪、麻黃等。纖維植物有50餘種,主要有紫斑羅布麻、箭葉錦雞兒、馬蘭、蘆葦、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亞麻等70餘種。澱粉類植物有蕨麻、鎖陽、黃精、玉竹等50餘種。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檉柳等50餘種。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餘種。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獼猴桃等40餘種。食用菌類有髮菜、蘑菇、黑木耳等10餘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03.2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8.5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4.47%,比上年末提高1.40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4.31‰,比上年低0.1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25‰,比上年高0.0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8.06‰,比上年低0.19個千分點。全省人戶分離的人口為117.67萬人,其中流動人口100.97萬人。年末全省戶籍人口586.77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240.09萬人,占總戶籍人口的比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0.92% 。

民族

青海的世居少數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為青海所獨有。5個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區均實行區域自治,先後成立了6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其中有5個藏族自治州(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藏族自治州)、1個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個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1個撒拉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2個回族自治縣(化隆、門源回族自治縣)、2個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1個蒙古族自治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自治地方面積占全省72萬平方公里總面積的98%,區域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還有28個民族鄉。

當地風俗

綜述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青海有舊、中、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眾多的宗教建築群;歷代的文物古蹟;動物岩畫和宗教岩畫;悠揚的民歌「花兒」,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優美的土族民間舞蹈《安昭》、《納頓》;民間佛教繪塑「熱貢藝術」,藏族捲軸畫「唐卡藝術」,酥油花藝術;獨具特色的民間刺繡。

非遺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作為名族地域的曲種之一。花兒又名少年,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興詞句,多以情歌為主,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居住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裡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說像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傳統上在秋收季節之前的農曆四五六月里,舉行花兒會。會期四到五天,各地舉辦時間不一,會場擺設擂台舉辦歌手大賽。當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對歌,即興演唱,題目不限。

重要節日

燃燈節:藏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師宗喀巴在甘丹寺圓寂。後來,每年這一天,整個藏族地區每家每戶都點燈紀念這位偉大的佛教領袖。

土族波波會:土族的重要節日,每年的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舉辦以祈福為目的的跳神活動。

聖紀節:伊斯蘭教曆3月12日,相傳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都在這一天,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另有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熱貢六月會:每年農曆6月17日至25日之間舉行「六月會」,是青海同仁縣藏族村莊特有的傳統文化。活動容宗教、祭祀、娛神、娛人於一體,以盛大的群體舞蹈為中心。

飲食文化

青海的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作到色、香、味、形都與各民族的古風鄉俗,邊塞風情融為一體。即使是一些源自內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經過創造和改良,融入一種濃厚的高原氣息。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鍋饃饃、羊肉湯、拉條、干板魚、羊腸面、牛肉乾等。

青海人民在飲品上喜愛茶葉和青稞酒。甜點三寶有釀皮、酸奶、甜醅。

名優特產

青海省的特產有:旱獺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蟲夏草,貝母,鹿茸,沙果,雪蓮,柴杞(柴達木枸杞),青稞酒,羌活,西寧大黃,蕨麻,黑枸杞,紅景天,秦艽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