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楊梅(學名:Myrica adenophora Hance),常綠灌木,高1-3米。小枝細瘦,密被氈毛及金黃色腺體。葉薄革質,葉柄長2-10毫米,密生氈毛,葉片橢圓狀倒卵形至短楔狀倒卵形,中部以上常具少數粗大的尖或鈍的鋸齒,基部楔形,幼嫩時上面密被金黃色腺體,後來脫落而在葉表面留下凹點,下面密被不易脫落的腺體,上下兩面僅中脈上有短柔毛。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於葉腋,因而呈單一穗狀花序;分枝基部具1-5枚不孕性苞片,基部以上具1-4雄花。雄花無小苞片。雌花序單生於葉腋;分枝極短,具2-4枚不孕性苞片及1-3雌花。雌花常具2小苞片,子房近無。

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生于山谷或林中。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的功效,對於食後飽脹、飲食不消、胃陰不足、津傷口渴等症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目錄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3米。小枝細瘦,密被氈毛及金黃色腺體。葉薄革質,葉柄長2-10毫米,密生氈毛,葉片橢圓狀倒卵形至短楔狀倒卵形,長2-7厘米,寬5-30毫米,頂端急尖或鈍,中部以上常具少數粗大的尖或鈍的鋸齒,基部楔形,幼嫩時上面密被金黃色腺體,後來脫落而在葉表面留下凹點,下面密被不易脫落的腺體,上下兩面僅中脈上有短柔毛。雌雄異株。[1]

雄花序單生於葉腋,向上傾斜,長1-2厘米,由於下端分枝極縮短而不顯著,因而呈單一穗狀花序;分枝基部具1-5枚不孕性苞片,基部以上具1-4雄花。雄花無小苞片,具3-6枚雄蕊。雌花序單生於葉腋,直立或向上傾斜,長1-1.5厘米,單一穗狀或在基部具不顯著分枝;分枝極短,具2-4枚不孕性苞片及1-3雌花。雌花常具2小苞片,子房近無。

營養價值

楊梅營養豐富,含有葡萄糖、檸檬酸、乳酸、蘋果酸、果糖及蠟質等物質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C含量最為豐富。果仁中含有氰氨類、脂肪油。[2]

在功效作用方面,楊梅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的功效,對於食後飽脹、飲食不消、胃陰不足、津傷口渴等症有較好的食療效果;楊梅中還含有一定的抗癌物質,對腫瘤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楊梅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細菌有抑制作用,能治痢疾腹痛,對下痢不止者有良效;楊梅含大量的維生素C,不僅直接參與人體糖的代謝和氧化還原過程,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還有降血脂,阻止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等功效。

主要變種

恆春楊梅(變種)Myrica adenophora Hance var. kusanoi Hayata

常綠小喬木,幼枝灰褐色,有毛。葉長約4.5厘米。雄花序1.5厘米。果橢圓狀。該變種不同於青楊梅在雄蕊較少,2-4枚;葉子網脈較少。

產中國台灣省恆春。

生長習性

喜疏鬆、排水良好、PH值4-6的酸性土壤,其中以PH值5.5-6為最適宜。它喜石礫質紅壤或黃壤土,以黃礫泥、晶硝灰岩或結晶花崗岩風化而成的黃泥沙最適宜種植,沙粘土對果品產量及質量均為上上之選。

產地生境

產於中國廣東和廣西。生于山谷或林中。

繁殖方法

採種

應從生長健壯的成年樹上採集充分成熟的果實。採種時,先檢查果實的種仁是否充實,要選擇種仁充實的果樹上進行採集。採下的果實,宜選擇日光不直射的適當場所,將果實攤開堆積,堆積高度一般不超過15厘米。堆積4-5天以後,果肉腐爛,可在流水中沖洗,並除去上浮的癟子,晾乾表面待用。

貯藏

種子貯藏普遍是採用沙藏法。即用3份清潔的濕沙和1份種子混合,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而不滴水即可。濕沙含水率在5%左右。種子與沙子混合後,開深30厘米、寬60-100厘米的溝,底部鋪沙約6-7厘米厚,再將混合的種子與沙子放入。然後,再在面上鋪一層沙,上面覆蓋稻草。

播種

播種前,將種子用0.1%高錳酸鉀液或4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10分鐘。在苗圃地畦表面破碎後,將種子均勻撒在畦的表面上,每平方米撒種子1.25-1.5千克,播後用木板輕輕將種子壓入土中,上面覆蓋一層細土,深約2-3厘米,再覆蓋一層薄草,以防雨水沖刷和表土被曬乾。至12月中旬天氣轉冷時,再蓋薄膜小拱棚保溫。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並注意排水和防止鼠害。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於第2年1月份種子萌動,2月中旬破土出苗。出苗後,如中午太陽光太強,要打開小拱棚兩頭的薄膜通風,以降低棚內溫度和濕度,防止日灼或猝倒病。至7月下旬,即可移植。

栽培技術

林地選擇

氣候條件要求

氣候是對楊梅影響最大的環境因子。它是喜溫暖卻又較耐寒的亞熱帶常綠果樹,最適宜的年平均氣溫為15-20℃;要求雨水充沛,氣候濕潤,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在幼年期相對濕度要求在7%以上,空氣濕度越大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越高,糖酸比和固酸比越大,含酸量越低。

土壤條件要求

楊梅喜疏鬆、排水良好、PH值4-6的酸性土壤,其中以PH值5.5-6為最適宜。它喜石礫質紅壤或黃壤土,以黃礫泥、晶硝灰岩或結晶花崗岩風化而成的黃泥沙最適宜種植,沙粘土對果品產量及質量均為上上之選。

山坡條件要求

從優質豐產的角度來講,楊梅對坡度、坡向以及坡位的要求較高。坡度以5-30°的緩坡為宜,緩坡優於平地。北坡或東北坡,因日光暴曬時間短,土壤水分蒸發不嚴重,能使樹體生長良好,果食多汁,風味佳;南坡及山頂由於陽光直射,樹體長勢弱,果小、肉柱尖、品質差,成熟期比北坡早;西坡或西南坡,因夏秋陽光強烈,幼樹易遭暴曬而死,成年數干易遭日灼。

海拔高度條件

對海拔高度要求在500米以下。據資料介紹,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6℃左右,而降雨量增加60毫米,成熟期推遲兩天。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體的含量為11%;因此,在適宜的海拔高度範圍內,隨着海拔的增高,溫度下降,晝夜溫差加大,成熟期延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以這些規律來安排楊梅種植布局,錯開楊梅果品的成熟期、銷售期都大有好處。

整地

整地時間

應在栽植前完成,一般在10月至翌年2月進行為宜。

整地方式

在坡度5°以下山場可進行全面機耕地;坡度在6-10°的山場,按等高線挖溝整地;坡度在11-坑整地。

整地技術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按行間距離開挖深100厘米,寬80厘米種植溝,即撩壕整地。在溝底層先按15000平方公頃施入柴或雜草,再按每公頃1500千克餅肥、750千克磷肥、750千克生石灰的標準,與一定量的表土混合回填。然後將表土和深層土壤依次回填壕溝至離地面20厘米處,再按每公頃750千克複合肥的標準,與土壤混合後散施在壕溝內定值點周圍,最後將剩餘鬆土填入壕溝內,使定植點高出地面15-20厘米。挖穴整地一般為50厘米×50厘米×80厘米。

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時間

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驚蟄前後的陰雨天或小雨天栽植為宜。

栽植苗木選擇

選擇接口接穗粗度0.7厘米以上、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1年生健壯嫁接苗。

栽植密度

根據氣候條件、土壤肥力、水肥供應狀況、品種特性及管理技術而定。

栽植技術

為了提高成活率,栽植前可將苗木上的全部或部分葉片除去,並在主幹20-30厘米處飽滿芽以上剪短。栽植時用黃泥漿醮根,要深栽、栽正、舒根,覆土至嫁接口處,踏實再蓋鬆土。其深度以第一支點或第一片莖葉埋入土中為宜,以後靠接穗附近的側根取代砧木的根。楊梅為雌雄異株,應在500-1000株雌株中配備1雄株混栽其中。

幼樹管理技術

施肥

種植後15天可施稀釋的人糞尿或0.2%的複合肥,每月1次。第1年以保成活為目標,第2-3年,以促春夏銷爭取早出銷,迅速擴大樹冠為目的。1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次,追肥在3月葉芽萌動前和6-7月結合除草進行,株施人糞尿2-3千克或尿素0.05-0.1千克。9-10月通過過擴穴施足基肥,選用畜糞、堆肥、餅肥及垃圾等。

樹體管理

定植後及時除去主幹總長度1/2以下莖上的枝條,使養分集中在上部芽上,促進抽生粗壯枝條,第2年,可以選出3個主枝,等分在3個方位,第1輪主枝離地面25厘米左右,保持各輪主枝間距在20-30厘米。第3年以後在主枝上選留副主枝,枝間距30-40厘米,使樹冠形成自然開心形,高度控制在2.5-3米。

土壤管理

適時除草鬆土,增施石灰,調節土壤酸鹼度,為樹體補充鈣素,750千克,林間套種豆類、花生等綠肥作物(忌植高杆、攀緣植物),以增加土壤生物覆蓋,保肥保濕。

結果樹管理技術

施肥

以草木灰、餅肥、複合肥為主。欄肥、餅肥、焦泥灰是楊梅的特效肥料,能促使樹體快速增長,果多,果形大,含糖高、風味好,確保穩產豐產。一般1年施肥2-3次,第一次在萌芽前,第2次在4月施壯樹促果肥,第3次在7月上旬施采果後肥。株施草木灰、集泥灰、欄肥5-10千克,或硫酸鉀0.5-1千克 或餅肥1-2 千克,挖環狀溝施入。掛果樹施肥,限氮禁磷,禁用硝態氮肥。氮肥施用過多,容易造成果實腐爛,特別是采果前20天,應停止施氮工作。

樹體管理

楊梅樹萌芽能力特強,在同等管理條件下,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是提高產量的關鍵。一般在采果後至7月中旬前,以修剪和施肥兩大措施來加速樹勢恢復,促發健壯夏梢,並剪去直立枝、病蟲枝、弱枝、密生枝來提高翌年的產量。同時要認真控制春梢及秋梢(特別是晚秋梢)的生長,也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對於控梢都不能投產的楊梅樹,可用15%的多效挫,於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以樹冠投影面積按每平方用純多效挫(即有效成分0.4-0.5克)計算份量溶水施入土中,可達到控梢投產的效果。

果實採摘貯運

楊梅為核果類,可食部分由無數柔軟多汁的肉柱所組成。其成熟期正是梅雨季節,果實極易腐爛落果。楊梅成熟期與植株的坡位、樹勢、樹齡、結果量有關,具體的採收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應在成熟度8-9時,在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分期分批採收。采時要輕采輕放,不要採取搖落果實的辦法。

病蟲防治

主要病蟲有赤衣病、癌腫病、枝腐病、蚧類、白蟻、吸果夜蛾、果蠅、天牛類等。

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人工捕捉、誘捕為主,藥物防治為輔。藥物防治提倡使用無毒或低毒農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