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斯特
人物介紹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年—1934年),英國作曲家。生於具有瑞典血統的音樂家庭。1893年入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管風琴、作曲和長號。後在歌劇樂隊中任第一長號手、管風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其代表作有為供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組曲《行星》(作品32,由七個樂章組成),歌劇《賽維特麗》、《在野豬頭酒家》,舞劇《大笨蛋》、管弦樂《聖保羅組曲》等,其中《行星》組曲最為著名。 古斯塔夫·西奧多·霍爾斯特(英文: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年9月21日-1934年5月25日),英國作曲家。原名為Gustav (Theodore) von Holst,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去掉了名字中的von。出生於音樂世家,祖先多為英國人,其餘為瑞典人。19歲時,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師事查爾斯·威利爾斯·斯坦福五年。1906年後邊擔任倫敦聖保羅(St Paul)女子學校音樂系主任,邊同時進行作曲。在音樂寫作上,除大膽地進行和聲的實驗外,也採用多調的作曲手法。代表作為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The Planets)。《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術"之上的。關於這一點,霍爾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的占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着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 霍爾斯特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1914-1916)。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可怕的《火星》樂章對於那些深陷一戰恐懼中的聽眾會產生何等大的震撼。這首曲子如此出名,大大蓋過了作曲家的其他創作,幾乎使之淪為「單曲作曲家」。它的家喻戶曉,也使得人們常常忽視作品的新鮮創意。隨着《海王星》樂章接近尾聲,他借着幕後女聲合唱的漸漸消逝喚起了人們的永恆意識,這種意識因人而異,但卻同樣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行星組曲》問世之時,英倫作曲界幾乎沒有任何與時代接軌的激進作品。當賈基列夫帶着俄羅斯芭蕾舞團1913年到倫敦演出,英國作曲家們深受震動,尤其是霍爾斯特這批年輕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芭蕾舞劇《十足笨蛋》就是脫胎於這次衝擊。《行星組曲》中新穎的音樂語彙和大型樂隊編制同樣可見《春之祭》的影響。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霍爾斯特出身於音樂世家,他的家族中曾出現過不少優秀的音樂家。1874年9月21日,霍爾斯特出生在英國的切爾特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霍爾斯特很早便對音樂發生了興趣,他的父親也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鋼琴家。他在幼年時一直跟隨父親學習鋼琴。1893年,十九歲的霍爾斯特考取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後因手指患神經炎而改學長號,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他曾在幾家劇院裡擔任長號手和合唱指揮;1905年,他擔任了聖保羅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1907年又擔任了倫敦莫利學院的音樂教師;1919年,霍爾斯特受聘擔任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國,在密執安、哈佛等大學講學。晚年的霍爾斯特辭去了一切教學職務,專心於自己的音樂創作。1934年5月25日,霍爾斯特在英國倫敦逝世,終年六十歲。 1874年:9月21日霍爾斯特出生在格魯切斯特郡的切爾特南。他的父親是一位管風琴師和鋼琴教師,母親曾在一段時間裡做過父親的學生。 1878年:霍爾斯特在19世紀90年代為哈蒂的詩歌譜曲,並與他建立起友誼。 1927年霍爾斯特把管弦樂作品《埃格敦荒野》題獻給哈蒂。 1882年:理查·瓦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上演。霍爾斯特年輕的時候是瓦格納的熱情樂迷,但他的特里斯坦式和聲沒有得到他的老師,斯坦福的首肯。 1886年:為了完成切爾特南文法學校的家庭作業,少年霍爾斯特學習了一首詩歌,並受到啟發為之配上音樂。從此他開始作曲,並學習配器法。 1890年:畫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其壁紙設計而聞名,他在他的哈莫史密斯的家中發明了Kelmscott印刷法。他資助並管理社會主義協會,霍爾斯特屬於協會成員。1893-8年:霍爾斯特在皇家音樂學院隨斯坦福和帕里(Parry)學習,他在那裡結識了沃恩·威廉斯,並保持了終生的友誼。因患神經炎,他被迫放棄了鋼琴,後來從事長號演奏。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即位,開始了愛德華時代。在哈莫史密斯的社會主義協會裡,霍爾斯特被邀請指揮唱詩班的演唱.1901年,他與唱詩班的女高音伊索貝爾·哈里森(IsobelHarrison)結婚。 1908年:在自學梵文的同時,霍爾斯特創作了一部根據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摩呵婆羅》故事改編的優美的室內歌劇《薩維特里》(1908年)。 1912年:卡姆登鎮和布盧姆斯伯里組織中的倫敦畫家們的創作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的藝術。SpencerGore創作的《煤渣路》展示了花園城市Letchworth的郊外景象。 1914年:6月奧地利王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暗殺,奧地利作為歐洲的重要力量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8月,英國對德國宣戰。 1916年:在哈莫史密斯的聖保羅女子學校任教期間,霍爾斯特找時間創作了《行星》(1914-16年),還在他的駐地,Thaxted的Essex鎮組織了第一屆音樂節。 1918年:戰爭期間,霍爾斯特雖然被免除了兵役,但他還是被派到了中東地區,在基督教青年會(YMCA)軍隊教育計劃中擔任音樂組織者。他回國後才發現,他不在的時候,《行星》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19年:愛德華·埃爾加完成了他的《大提琴協奏曲》。 1923年:霍爾斯特的滑稽歌劇《大笨蛋》(ThePerfectFool,1918-22年)在科文特花園歌劇院上演,他去美國旅行,在密歇根州從事授課和指揮。 1927年:霍爾斯特減少了他的授課,而在作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他創作了一些歌曲、音詩《埃格敦荒野》、《合唱幻想曲》和一部室內歌劇《學者的漫遊》(TheWanderingScholar)。 1930年:約翰·梅斯菲爾德(JohnMasefield)成為桂冠詩人。早在兩年之前,霍爾斯特就為他的話劇《耶穌降臨》配樂。 1934年:在遭受十二指腸潰瘍折磨長達兩年之後,霍爾斯特5月25日在倫敦去世。他的骨灰安葬在奇切斯特大教堂的北側廊。沃恩·威廉斯完成了他的《第四交響曲》,霍爾斯特去世前曾看過這部作品的草稿。他們倆在20世紀前半葉都致力於英國民歌的復興和發展。 1932年3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在去美國指揮幾個管弦樂團演出並在哈佛大學授課的緊張工作途中遭受了胃潰瘍大出血並且差一點死掉。他後來對拉爾夫·沃恩·威廉斯(RalphVaughanWilliams)描述這次經歷時說:「我覺得我是在慢慢地下沉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正像我總是期望的那樣,當時的感覺很不錯……當我到達了最底層,我就有了一個清晰、明確且冷靜的感覺——那就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感恩』。我要感謝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音樂、科茨沃爾德丘陵地區、拉爾夫沃恩威廉斯(RVW),還有就是我對管弦樂演奏之客觀規律的熟悉。」 霍爾斯特在瀕臨死亡的體驗中所發現的應歸因於他數十年的辛勤勞作。的確,他在《死亡頌》(OdetoDeath,1919年創作)中就已經表達出了他那冷靜的超自然力量。他的前三個感恩理由也並不出人意外。從他的童年開始,音樂就完全占據了他的生活。當他在聖保羅女子學校里的隔音室里精心創作《耶穌讚美》(TheHymnofJesus,1917年)的時候,當他聆聽優秀的管樂隊歡暢地演奏着他的組曲,當他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海頓交響曲,或者是在中東,他率領成千上萬的厭戰士兵高唱情歌的時候,這一切都表明,他的生活的確全部被音樂占據了。實際上,他把20世紀《行星》(ThePlanets,1914-16年)所帶來的名譽和受到的關注看成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他曾告訴他的學生:「每個藝術家都應該祈求自己不要『成功』。如果你失敗了,你就會有更好的機會來集中精力,發揮出你全部的能力,創作出最佳的作品。」這的確是他的心聲。科茨沃爾德丘陵地區就在霍爾斯特的家鄉切爾特南附近。霍爾斯特的祖父,一位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血統的第二代移民在19世紀40年代來到這裡,成為鎮上的音樂家和教師,並把他的專業傳授給了他的兒子。在離開學校、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霍爾斯特就在科茨沃爾德的幾個村莊裡擔任了管風琴師或者是唱詩班指揮,他靠徒步來回走動,保住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儘管他可以對身邊的風景視而不見,但長距離的步行總是令他「思考新的音樂旋律」。 霍爾斯特第一次遇到沃恩·威廉斯是1895年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們的關係迅速發展,最終成為英國音樂史上最富成果的友情。他們倆都迷戀沃爾特·惠特曼(WaltWhitman)夢幻般的詩歌,熱心於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的社會主義信條,堅持教育為本,主張藝術家是社會的公僕。他們都直接參與了都鐸王朝教堂音樂和珀塞爾(Purcell)音樂的探索挖掘工作,這份熱情也傳給了蒂皮特(Tippett)和布里頓(Britten)等後一代作曲家。其實他們之間更多的是相互支持和補充。因為他們相遇的時候,霍爾斯特已經是一位專業的演奏家,他在不同劇院的管弦樂隊和街頭管樂隊中演奏長號。本來他學吹號是為了治療他的哮喘病。而沃恩·威廉斯是依靠為別人的管弦樂作曲提供技術指導來生活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是沃恩·威廉斯經過實地調查和兩年時間編輯出的《英國讚美詩集》(EnglishHymnal)引發了霍爾斯特對民間舞曲和民間歌曲、單聲部聖歌和讚美詩學的極大興趣。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在20世紀的一段時間裡,他們在藝術上似乎有些分離,但他們個人間的友誼卻從沒有失去。1934年5月霍爾斯特成功地接受了胃潰瘍手術,卻在幾天後因為心臟衰竭而意外去世。這個消息令沃恩·威廉斯頭暈目眩,他寫道:「我現在唯一想到的就是我該往哪條路上走,沒有他我們該做什麼,一切事情都令我想到他:古斯塔夫在思考什麼,他會提出什麼建議……?」 霍爾斯特的第四個感恩理由「對管弦樂演奏客觀規律的熟悉」指的是什麼呢?對許多樂隊演奏員,特別是弦樂演奏員來說,這個問題畢竟是他們的樂隊生活中最令人煩惱的事情。這就涉及到了有關霍爾斯特個性的一個謎團。所有對他的敘述,包括他的女兒伊莫金(Imogen)寫的傳記,都在說,他是一位慷慨仁慈、平易近人的人,在智力和社會交往方面非常單純,只喜歡在哈莫史密斯區(Hammersmith——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的著名住宅區——譯者注)百老匯的喬治屋用肉排和啤酒來招待他的朋友而別無所好。但透過這些親切的舉止行為,許多人還是感覺到了他的「另一面」,好像他的內在自我完全是不一樣的。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霍爾斯特在母親很早去世之後,有了一位嗜好神智學的繼母。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被印度神話吸引住了,他開始學習梵文以便自己翻譯《吠陀經典》(RigVeda),《行星》的創作靈感又得益於占星術的無限魅力。他對如此神秘深奧的事物產生興趣正源自於他的「另類」性格,在20世紀初,的確有相當一些藝術家們都在分享着這一份另類,比如斯克里亞賓(Scriabin)、康津斯基(Kandinsky)或者是耶茨(Yeats),他們成為現代主義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就霍爾斯特而言,他似乎是把比較客觀的意識流歸因於一種超自然的社會主義。他說:「我非常堅定地相信,我們生活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我們本身,我們不可能孤立地做什麼。值得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幾個頭腦彼此合作的結果。」因此,作曲家的作用就不只是作為服務於社會的一種承載體來表現他個人的來自周圍環境的潛在的音樂感受,有一點相當重要,那就是霍爾斯特基本上保持着不可知論的觀點。霍爾斯特忘我無私的處世態度使他失去了一定的功利意識,諸如埃爾加、沃爾頓、蒂皮特、布里頓,甚至是沃恩·威廉斯等作曲家都在千方百計地努力使自己創作出一流的佳作,而在1903年,霍爾斯特卻嘗試着進入音樂教育領域,並幾乎做到了他生命的結束。當時,他不僅在兩座女子學校授課,還在莫里學院夜間部這樣的為勞動階層成年人開辦的幾所學院裡任教。他組織學生們的演出,比如在1911年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Thaxted聖靈降臨節上,用現代的手法首次演出珀塞爾的《仙后》(TheFairyQueen)。對於霍爾斯特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過多的評價也有一定的困難,無論是正規的考試和「音樂欣賞課」的開設,還是學校現存的學習內容那麼令人厭倦,霍爾斯特都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學生們的演奏和歌唱即使只擁有最初級的技巧水平,他們也會被儘可能地安排參加演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作品,他就會自己創作一些或者指導學生們來創作。如今看來,這就是啟發式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他們在90多年前就做了有益的嘗試,成為實際上的開拓者。 霍爾斯特所做的這些工作令他精疲力竭,這不僅導致了他在1923年患上神經衰弱的毛病,也極大地限制了他自己的創作,他只能在星期日和夏季的幾個星期里從事作曲,因而造成了他自己的工作總是斷斷續續地進行。霍爾斯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特做學生的那幾年,完全沉浸在瓦格納的音樂中,後來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又作為「早期憂鬱者」遠離浪漫主義作品。但他創作的充滿熱情的音詩《因陀羅》(印度神話中印度教的主神,司雷雨及戰爭——譯者注)(Indra,1903年)和為沃爾特·惠特曼富有幻想的詩歌《神秘號兵》(TheMysticTrumpeter)的譜曲(1904年),都反映出他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以及受瓦格納《特里斯坦》和《帕西法爾》的影響。如果說《薩默塞特狂想曲》(ASomersetRhapsody,1907年)對景物的描述表現出霍爾斯特對民間歌曲的「長遠」關注,那麼富有東方色彩的組曲《BeniMora》(1910年)和大型合唱作品《雲霧使者》(TheCloudMessenger,1910-12年)進一步拓展了他在阿爾及爾度假時採集到音階和節奏形式。最令人驚奇的還是源自勛伯格風格的《行星》,毫無疑問,其中的音樂理念和許多細節都是受到勛伯格富有革命性的《五首管弦樂作品》(FiveOrchestralPieces)的影響,比如「金星」中使用阿拉伯式鋼片琴,「海王星」中怪異的和聲游離等。勛伯格的《五首管弦樂作品》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倫敦引起轟動。無論如何,《行星》可謂是霍爾斯特在他的第一個創作時期保留下來的頂峰之作,這部作品使霍爾斯特對自己充滿了新的自信,並迅速地在《耶穌讚美詩》(TheHymnofJesus,1917年)這部非凡的佳作中表達出來。但我們也為他此後幾年中的疾病纏身感到惋惜,健康狀況阻礙了他的創作。此外,他的《埃格敦荒野》(EgdonHeath,1927年)和為中提琴與小型管弦樂隊創作的《抒情樂章》(LyricMovement,1933年),把古老的民俗音樂改編成新穎的令人難忘的質樸佳音。《合唱幻想曲》(ChoralFantasia,1930年)和為軍樂隊創作的《哈莫史密斯》(Hammersmith,1930年)集中體現出他在和聲與對位使用上的強烈試驗意識和偏執的靈性。或許在他為交響樂隊創作的熱情洋溢的《諧謔曲》(Scherzo,1933-4年)中,有那麼一點暗示,他會在那樣一個糟糕的時刻去世。 毋庸置疑,霍爾斯特的音樂創作因為生生被縮短而成為不完整的體系,或許這正體現出其懸而未決的特性——原始的質樸與積極進取的混合,熱情亮麗與理性睿智的交織——這一切都曾令那個時期的作曲家,如埃爾加、沃恩·威廉斯和巴克斯(Bax)等望塵莫及,現在看來,這就是其歷史意義之所在。如果霍爾斯特被認為是在布里頓音樂創作的重要方面有推動作用,如果《耶穌讚美詩》激發了蒂皮特的幻想傾向,而《埃格敦荒野》有助於伯特威斯爾(Birtwistle)表現地形學的冷漠無情,是不是能夠確信霍爾斯特的潛在影響現在已經得到了正常發展?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 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術"之上的。關於這一點,霍爾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的占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着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這裡主要介紹第一樂章(火星)與第四樂章(木星)。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使者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作曲家的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確實,這一樂章的音樂,尤其是由打擊樂器和弦樂器弓杆擊弦奏出的蠻橫、激昂的漸強節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據說,水星不僅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異常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俏皮的旋律就是信使的寫照,他正忙碌於走家串戶,為人們帶來福音與歡樂。樂曲旋律帶有民歌風格,表現出人們為飛行使者的光臨與他所帶來的信息而歡慶歌舞的情景。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與其它樂章相比,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整個樂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異常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亘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樂章的第一部分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樂章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乏莊嚴與偉岸。樂章的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 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土星"樂章是《行星》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為開始,它象徵着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是時光消逝與體力趨向衰退的寫照。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師這段音樂也是《行星》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爾斯特在這裡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等現代作曲手法,從而達到了撲朔迷離的魔幻般的效果。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海王星"這最後一個樂章,在給人以嫻靜溫柔之感的同時,又表現出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構築起來的。霍爾斯特以鋼片琴、豎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種迷茫的神奇景象。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1874-1934)是祖籍瑞典的英國作曲家。管弦樂組曲《行星》創作於1914-1916年之間,是霍爾斯特的代表作。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由於當時冥王星還沒有被發現,組曲亦被成為「七顆行星」,由七個獨立樂章組成,按作曲家提示,分別為:1、Mars,theBringerofWar 火星——戰爭使者;2、Venus,thebringerofPeace 金星——和平使者;3、Mercury,theWingedMessenger 水星——飛翔使者;4、Jupiter,theBringerofJollity 木星——歡樂使者;5、Saturn,theBringerofOldAge 土星——老年使者;6、Uranus,theMagician 天王星——魔術師;7、Neptune,theMystic 海王星——神秘。其中,《火星》完成於1914年8月「一戰」爆發之前,1919年由鮑爾特指揮單獨首演獲得空前成功。在樂迷的期待中,1920年10月15日,全部組曲由科茨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首演。從此奠定了霍氏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當時,霍氏對記者解釋:「這些曲子暗示了諸行星占星術的意義,不是標題音樂,與神話里同樣名字的諸神毫無關係。要對作品欣賞作什麼引導,把這些曲子的副標題作廣義的應用。比如木星在普遍意義上是帶來喜悅,在宗教慶典上,則是表現一種愉快的儀式。土星不只是肉體性的衰退,也包括有成就的幻想。而水星則是一種心靈中春天的意象。」 《火星》是一部最出色的戰爭音畫。肯定是受戰前緊張氣氛的影響,《火星》把人們對戰爭的印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開始,弦樂、豎琴和定音鼓由微弱漸強,似是戰爭情緒的醞釀;隨後由銅管和管風琴引入氣勢強大的進行曲主題,如同各路大軍紛紛開赴戰場,大戰一觸即發;然後低音管和小號演奏出勇敢活潑的第三主題,廝殺開始了。以後,三個主題相互糾纏、影響、激發,逐漸推向高潮。象徵着悲劇的銅鑼響後,呈現出在戰神橫掃千軍,萬般肆虐後的戰場一片肅殺,盡如《弔古戰場文》中「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的悽慘意境。當還沉浸在強烈的戰爭震撼中,第二曲《金星——和平使者》開始了。 與《火星》形成強烈的對比的,是寧靜、典雅、優美、自然、平和、幽閒的旋律,她消融了你在上個樂章產生的殺唳、悲憤之氣。《水星——飛翔使者》比較短,輕快、靈動、幽默。《木星——歡樂使者》把整個組曲過早地推入高潮。喜悅和興奮的情緒在快速演奏的民族舞曲風格的旋律下,進入宗教般神聖的歡樂中。期待已久的聖詠如同主神朱彼特的蒞臨,人們沐浴在輝煌的光芒中,之後是世俗的狂歡。《土星——老年使者》以緩慢的節奏開始,像是人步履蹣跚地走向衰老,又像是死神一步步逼近。主題在幽暗、愁慮中,慢慢歸於寧靜的安詳。;《天王星——魔術師》管弦樂以輕快且光怪陸離的動機,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營造出撲朔迷離的氛圍。《海王星——神秘》通過木管展開神秘的輕緩主題,由豎琴、弦樂和鋼片琴逐一替換,呼喚出女聲合唱,如同希臘神話中俄底修斯回國時在大海中聽到的極具誘惑的海妖歌聲,表現遙遠的神秘、美麗,既吸引人又令人恐懼的星體幻象。最後,單簧管引出的主題,把人們的想象推到美的極致,再慢慢的消失在遠方。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可以說是最出色的管弦樂入門作品之一。如果說布里頓的《青少年樂隊指南》讓你體會一個交響樂團各聲部、各樂器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與流動,霍爾斯特的《行星》則讓你通過由各個樂器的音響元素所編織出來的音畫效果,感悟絕美的音樂意境。所以,《行星》是世界各大樂團音樂會節目單上的常列曲目。有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版、加迪納蒙特威爾第合唱團和愛樂樂團版、迪圖瓦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版。斯拉特金(LeonardSlatking)指揮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演奏的版本。 民歌式的旋律,受東方文化啟發的異國情調、富有活力的節奏與質樸的精神 開放的聽覺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從童年時期對亞瑟·薩利文(ArthurSullivan)的熱愛,到後來對民歌與讚美詩學的研究,霍爾斯特從沒有失去對輕音樂、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的接納。就連他最嚴肅的作品中也包含了鄉村舞曲節奏或者是軍隊進行曲的律動,儘管音響效果非常不同,但他的創作在精神方面可以同當時還不太出名的美國作曲家查爾斯·伊夫斯(CharlesIves)相媲美。 善於沉思的頭腦 在同一時代的英國作曲家中,幾乎只有霍爾斯特獨自在從事純技術方面的試驗,比如:四度和五度的疊置和弦、雙調性、不規則的節拍和交叉節奏以及由多個插入部分建構的拼裝形式。這些試驗把他與歐洲大陸的勛伯格、巴托克,特別是他曾密切效仿其作品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聯繫在一起。 復興運動的實踐者 從《行星》開始,霍爾斯特發展了一種富有活力而多變的諧謔曲的新穎風格。他的《耶穌讚美詩》為英國傳統合唱藝術開闢了全新的音響世界,同時他的最簡式舞台作品《薩維特利》預示了整個20世界室內歌劇的發展。 他的主要作品有: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1)歌劇:《莎維德麗》;《大笨蛋》;《在野豬頭酒家》 (2)樂隊:《薩默塞特狂想曲》;《聖·保羅弦樂組曲》;《行星》;《賦格式序曲》;《賦格式協奏曲》;《埃格敦荒野》;《鍛工》。 (3)合唱作品:《梨俱吠陀讚美詩》;《雲霧使者》;《耶穌讚美詩》;《死亡頌》;《合唱交響曲》;《合唱幻想曲》。 (4)歌曲:《梨俱吠陀》中的讚美詩九首;胡姆伯特·沃爾夫作的歌曲十二首。 《行星組曲》Op 32, 1914-16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火星—戰爭之神(Mars - The bringer of war) 金星—和平之神(Venus - The bringer of peace) 水星—有翼使神(Mercury - The winged messenger) 木星—快樂之神(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 土星—老年之神(Saturn - The bringer of old) 天王星—魔術之神(Uranus - The magician) 海王星—神秘之神(Neptune - The mystic)(附加女聲合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