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倫家族
霍亨索倫家族 |
本名 霍亨索倫家族 外文名 Hohenzollerns 始 祖 布爾夏德一世 存在地 歐洲 |
霍亨索倫家族:即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rns)是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家族起源於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姻,前者娶了後者的女兒索菲亞,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後,腓特烈三世成為腓特烈一世,此後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繼承爵位,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紐倫堡伯爵領地,康拉德三世繼承兄長的紐倫堡伯爵領地。從而形成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和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兩支。 [1]
目錄
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霍漢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的腓特烈三世通過繼承,獲得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其曾孫腓特烈五世在1363年被皇帝查理四世封為帝國伯爵,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稱選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為選帝侯時立下規約: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屬於直系繼承,非長子也有繼承權,領地不得分割。據此,其長子約翰·西塞羅成為選帝侯。因此,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選帝侯系)在1618年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統治權。
在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統治時期(1640年~168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成為國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後,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被推翻。
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士瓦本繫於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錫格馬林根與凡林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卡爾一世死後,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
1849年,兩系均臣服於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是普法戰爭的近因之一。次子卡爾在1866年起先後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後裔統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選帝侯
弗里德里希一世(1415~1440) 弗里德里希二世(1440~1471)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約翰·西塞羅(Johann Cicero,1486~1499) 約阿希姆一世·涅斯托爾(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1535~1571) 約翰·格奧爾格(Johann Georg)(1571~1598) 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1598~1608) 約翰·西吉斯蒙德(Johann Sigismund)(1608~1619) 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1619~1640) 弗里德里希·威廉(大選帝侯)(Der Große Kurfürst)(1640~1688) 弗里德里希三世(1688–1701)【註:1701年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安斯巴赫藩侯
弗里德里希二世(1486年~1515年) 格奧爾格(1515年–1543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一世(1543年~1603年) 約阿希姆·恩斯特(1603年~1625年) 弗里德里希三世(1625年~1634年)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634年~1667年) 約翰·弗里德里希(1667年~1686年) 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1686年~1692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二世(1692年~1703年) 威廉·弗里德里希(1703年~1723年) 卡爾·威廉·弗里德里希(1723年~1757年) 卡爾·亞歷山大(1757年~1791年)
庫爾姆巴赫
約翰(鍊金術士)(Alchemist)(1440–1457) 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1457~1486)【註: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471年成為勃蘭登堡選侯】 西吉斯蒙德(Siegmund)(1486~1495) 弗里德里希五世(1495~1521)【註: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1557~1603)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1603~1655)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1655~1712) 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1712~1726)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卡爾(Georg Friedrich Karl)(1726~1735) 弗里德里希(Friedrich)(1735–1763)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1763~1769) 【註:其他還有勃蘭登堡-居斯特林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勃蘭登堡-安斯巴赫-拜羅伊特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許多小諸侯。】
普魯士公國
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Preußen)(1525~1568)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Albrecht Friedrich)(1568~1618)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1568~1571【註:共同繼承人】)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1578~1603【註:攝政】) 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1603~1608【註:攝政】) 約翰·西吉斯蒙德(Johann Sigismund(1618~1619【註:攝政】)(1608–1618) 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1619~1640) 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 I.)(1640~1688) 弗里德里希三世(1688–1701)【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一世(1701~1713)【註:即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Der alte Fritz)(1740~1786) 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 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 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 威廉一世(1861~1888) 腓特烈三世(1888) 威廉二世(1888~1918)
帝國皇帝
威廉一世(1871~1888) 腓特烈三世(1888) 威廉二世(1888~1918) 皇室家族首領編輯 播報 霍亨索倫家族被推翻之後仍然存在,頭銜是普魯士親王。家族族長是: 威廉皇儲(1882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1951年~1994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1994年至今)
其他分支
綜述
霍亨索倫王朝資深連綿,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還是在前德國帝國有重要地位。法國反對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候選資格而導致了普法戰爭(1870-1871)並且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然後是羅馬尼亞親王(1866~1881)和國王(1881~1947)。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親王
卡爾·安東(1869年~1885年) 利奧波德(1885年~1905年) 威廉(1905年~1927年) 腓特烈(1927年~1962年) 腓特烈·威廉(1962年至今)
羅馬尼亞國王
卡羅爾一世(1866~1881【註:親王】;1881~1914) 斐迪南(1914~1927) 米哈伊一世(1927~1930;1940~1947) 卡羅爾二世(193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