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
雲林縣位在臺灣西方的中南部,在嘉南平原最北端。東邊是南投縣,西臨臺灣海峽,南邊隔著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北邊沿著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五十公里,南北最長的地方有三十八公里,全縣面積總計一千二百九十點八三五一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九為平原,十分之一為山地,屬亞熱帶型氣候,年均溫攝氏22.6度,年均雨量1028.9毫米。人口約七十三萬五千人。雲林縣有二十個鄉鎮市,除斗六市、古坑鄉及林內鄉靠近山地,地勢較高外,其餘十七鄉鎮均屬平原地區。[1]
以農業立縣、橫跨20個鄉鎮的雲林,自然純樸的農村風光與得天獨厚的農產物品,一直以來都是雲林人最引以為傲的資源。倚山傍海的地理優勢,也因此孕育出各式農特產美食,例如古坑的咖啡、臺西的文蛤、口湖的馬蹄蛤與臺灣鯛、斗六的文旦、西螺的醬油、大埤的酸菜、北港的花生與麻油等,每一個都代表了雲林最在地的味道,也是造訪雲林最不能空手而回的伴手禮品。
雲林擁有的廟宇數量更是全臺之最,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潮前來參拜。當然,雲林對文化產業的深耕也不能被忽略,臺灣的布袋戲就是從雲林開始發跡,揚名於世,也讓雲林縣享有布袋戲之鄉的美譽。
目录
雲林縣縣名之由來
雲林縣縣名始於清朝在嘉義縣與彰化縣之間設置新縣時,縣治位在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遂將之命名為雲林縣,但日後因第二任臺灣巡撫邵友濂認為縣城的位置太靠近內山,縣治遂移到斗六門,之後進入日治時期後,「雲林」自1897年6月後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直到民國時期的1950年8月才重新設置雲林縣,但作為縣名由來的雲林坪則被劃歸為今天的南投縣竹山鎮雲林里,使得「雲林」不在雲林縣境內。雲林縣之縣花與縣樹,分別為蝴蝶蘭及樟樹(均與臺東縣相同)。
雲林縣行政區域
劃分為一市、五鎮、十四鄉,分別為:斗六市、斗南鎮、虎尾鎮、西螺鎮、土庫鎮、北港鎮、林內鄉、莿桐鄉、二崙鄉、崙背鄉、古坑鄉、麥寮鄉、臺西鄉、東勢鄉、褒忠鄉、大埤鄉、元長鄉、水林鄉、口湖鄉以及四湖鄉。扣除重複的5字共可得35個字,作成一首七言詩28字,其中「尾」、「螺」、「庫」、「大」、「坑」、「寮」及「水」等7字沒入詩,完成如下:[2]
雲林縣之詩 東南西北二四六, 湖埤古港土崙斗, 莿桐麥林元長內, 褒忠背臺勢虎口。
註:
- 1. 二四六: 分別指二崙、四湖及斗六
- 2 古港: 古時的港口,如笨港(北港)、下湖口港(金湖港)等
- 3. 土崙斗: 指沙土形成大片之沙丘
- 4. 元長(ㄓㄤˇ): 「元」通「原」,元長: 原本生長
- 5. 褒忠: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義,在「埔姜崙」的住民張源懃率數千鄉勇守莊抵抗,後助清兵平臺,朝廷因此賜其莊名為「褒忠」
- 6. 背臺: 有兩種說法,現只舉其一,指張源懃率莊民以臺灣為倚靠(背水一戰)與林爽文對抗
- 7. 勢虎口: 情勢危如在虎口
雲林縣的歷史沿革
- 雲林縣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6),台灣設一府三縣,雲林歸屬諸羅縣;乾隆26年(西元1761)時在斗六置斗六門巡檢。
- 光緒13年(西元1892)台灣設省並增設雲林縣;光緒28年(西元1907)設斗六廳及至光復後。
- 民國39年,調整行政區域恢復雲林縣。
- 雲林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市,自設縣以來一直以農漁產業聞名著稱,主要的農產品有濁水米、甘蔗、玉米、蒜頭、落花生、文旦柚及各類蔬果等等,除外,在沿海的台西鄉、口湖鄉、麥寮鄉及四湖鄉四鄉居民多以漁撈養殖為主業。[3]
雲林縣的古蹟與人文
雲林縣除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市外,縣內的廟宇數量更是台灣之最,例如北港鎮義民廟(寺廟第三級古蹟)、北港鎮朝天宮(寺廟第二級古蹟)、大埤鄉三山國王廟 (寺廟第三級古蹟)、西螺鎮廖家祠堂 (祠堂第三級古蹟)、西螺鎮振文書院(書院第三級古蹟)、濁水水利發電所(縣定古蹟)等;除外,寺廟的節慶典活動也具特色,尤以北港朝天宮廟的燈會最為著名,每年都會吸引數萬的民眾前來參觀;還有國寶級大師黃海岱先生對掌中戲的奉獻,這也讓台灣的布袋戲揚名於世,更讓雲林縣成為布袋戲之鄉。
雲林縣的旅遊景點
雲林縣內也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例如: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草嶺風景區、石壁風景區、樟湖風景區、斗六市太平老街、林內鄉觀光農園、林內鄉草莓園、北港鎮牛墟、虎尾糖廠等都是國內著名的休憩景點,除外,還有近幾年新興的華山遊憩區可以一邊品嚐咖啡,一邊欣賞夜景,更成為情人約會最常去的風景區。雲林縣各鄉鎮的特產美食也是不可錯過,例如古坑咖啡、柳橙、台西的文蛤、口湖鄉的台灣鯛、二崙鄉的洋香瓜、西螺米、莿桐鄉的大蒜、西螺鎮的醬油、斗六市的文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