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云彰隆起

云彰隆起

图片来自scimonth

云彰隆起台湾海底地形之一,位于浊水溪出海口,是出现在云林彰化外海一带的隆起高地,水深平均约30公尺至40公尺之间。[1]

学术界一般认为云彰隆起是典型的潮流砂脊,因此又称“彰云砂脊”。在李知苡、张嫚珊、廖宏儒等人研究报告中,则是对彰云砂脊写做“彰云沙脊”。

目录

位置

云彰隆起是位于台湾海峡东缘的砂脊,北连观音凹陷,西北接乌坵凹陷,南邻澎湖水道,东临台湾岛之云林、彰化一带海岸。其砂脊是呈南北走向,由三个砂体所组成:东彰云砂脊为65公里长,13公里宽;其西侧是为砂质浅滩,有53公里长,22公里宽;在西北方则属砂席,有60公里长,40公里宽。东彰云砂脊、砂席的长轴方向是与台湾西海岸大致呈平行发展,这是受到潮流常年北流之故;然而在西侧的砂质浅滩,则是与台湾西海岸呈垂直方向,其发展方向是与潮流之北流方向呈斜交。

成因

根据沉积学的研究,冲刷水道与堆积砂脊的配对出现是广泛分布在以潮流为主的大陆棚上。澎湖水道是南中国海的水体与沉积物输往台湾海峡的主要管道,借由黑潮支流常年向北带入之下,其侵蚀搬运营力逐渐向北递减,使得澎湖水道的宽度不仅逐渐缩减,也在北方堆积出细粒砂质组成之砂脊,并且砂粒大小由东的粗砂堆积,向西逐渐只剩细砂或极细砂质体堆积。其砂脊并朝向西北延伸,终与乌坵凹陷相接;乌坵凹陷的走向也与砂脊平行,并于东南侧形成隆起高地,位置恰为澎湖群岛的北方,是为“澎北隆起”。

黄国榕在2003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则是借由多频道震测剖面的显示,云彰隆起上表层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不受到早期基盘高区构造的影响,并且根据地质年代对比的结果,借此推论出云彰隆起可能是全新世海水面上升以来,由现代沉积物所堆积而成,并不是由隆起构造所形成,所以只能算是在台湾海峡相对地形的高地。云彰隆起的沉积物是全新世海水面上升以来的水力作用,常年带来砂质沉积物所堆积出砂席或砂脊,所以对于“云彰隆起”这种相对地形的高地,黄国榕认为应更名为“云彰砂席”或“云彰砂脊”较能符合地形。

潮流

台湾海峡在南北之间有著观音凹陷、澎湖水道,居于中间的云彰隆起与澎北隆起都为台湾海峡区隔出二个海槽,形成地形上一种天然界线。冬季时,受到云彰隆起的地形阻隔,加上东北季风的驱使中国沿岸流南下,使得黑潮支流的表层水无法越过云彰隆起,深海水仅能沿著地形绕过,两者间在此形成南北抗衡的潮流力量徘徊,直到进入夏季,黑潮支流的表层水已具有强劲的潮流力越过云彰隆起北上,但深海水仍然受到云彰隆起的地形阻隔,潮流的北上方向仅能沿著地形绕过。

海洋学家詹森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受到云彰隆起的地形阻隔,使中国沿岸流的低温冷水团无法入侵,而且被云彰隆起的地形所转向,甚至回流向北,使得台湾海峡在潮流方向与水温变化有著冬季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但是中国沿岸流遭逢寒流势力,将会使冷水团南下入侵,便会使得台湾海峡中北部鱼群难以承受低温而大量死亡,若寒流持续多日不退,那么冷水团将会越过云彰隆起,南下深入澎湖附近海域盘据,就如同2008年农历新年发生寒害,受一星期的寒流笼罩所造成13℃水温,加上鱼群难忍饥饿而横尸遍海。

2012年,廖建明等人在研讨会中发表,对于漂沙传输现象利用台湾的海流实测数据,透过模拟洋流与潮流的综合验证,从海洋数值模式(POM)可知台湾西侧海域漂沙浓度最为明显,而且四季之中都是台中嘉义一带外海维持在浓度最高,尤其以彰化外海呈三角状分布是清晰可见,但缺乏更多准确数据进行模拟,无法证实这种现象是受到洋流与潮流的双重作用所造成,或是受云彰隆起的影响漂沙的沉积量多寡。

生态

台湾西海岸是中华白海豚的出没海域,在苗栗台南间沿海皆为它们的南北过境廊道,经由生态学家周莲香的调查,从龙凤渔港将军渔港之离岸3公里水域有二处热区:一在苗栗南段到北彰化之外海,二在云林、嘉义外海。由于中华白海豚在全球的数量锐减之下,活跃在台湾的族群也因此跟著面临了威胁,仅存不到100只,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由于中华白海豚的过境,沿岸会经过不少河川、渔港,加上有六轻工业区台中火力发电厂的设置,这些都会带来污染与渔捞的威胁,进而造成食物来源变少、栖地逐渐消失,种种因素都冲击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为此,保育团体曾反对国光石化的开发,并对于中科四期将污水排放到浊水溪口外海,以海水流动会稀释之说法感到质疑,因为彰化外海的海底有云彰隆起横亘于台湾海峡中央,南北间海流会因此受到阻挡,所以相反地说,污染物只会原地停滞,不会有稀释之效。

云彰隆起在地理位置上是位居云林、彰化的外海,恰好为中华白海豚的过境路线上,农业委员会已在2014年4月划定保护区,从苗栗至嘉义沿岸外海三浬设立中华白海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实施后可依《野生动物保育法》列入治理。

参考文献

  1. 云彰隆起,sci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