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希达
雅克·德希达(Jacques Derrida, 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9日), 享年74岁。著名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及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共发表超过40多部著作,及数百篇散文。他有重要影响力在不同学术如……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政治理论、女权主义和酷儿研究等。他的作品主导哲学地位,涵盖欧洲大陆、南美和其他国家地区。作品围绕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诠释学、及哲学辩论。他的哲学亦影响建筑、音乐、艺术和艺术评论家。他后期的著作,关于道德和政治议题,亦影响了不同的政治运动。
2003年德希达被诊断患有胰腺癌。他于2004年10月9日他在巴黎的一家医院手术中死亡病逝。[1]
目录
个人简介
雅克‧德希达于1930年7月15日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Algeia)一个犹太家庭。[2]19岁入读“哲学家摇篮”称号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年法国正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德希达开创第三条道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但他不自认为是解构主义者。 他的早期哲学焦点是现象学。在1953-54 年发表《胡赛尔哲学中的起源问题》(TheProblem of Genesis in Husserl's Philosophy),为学位论文而获得高等专业学术文凭。1962年他翻译了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Origin of Geometry),在导论中强调语言在胡塞尔理论中的重要性,后来许多想法的原型皆已出现于此。1964年至1984年,他在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哲学史。 1966年,他参加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术会议—“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The Languages of Criticism and the Sciences of Man)。他在会议中发表的论文—〈人文科学论述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可视为对结构主义所作的引申。自此解构主义蓬勃发展。自此解构主义蓬勃发展。他立刻出版了三本书:《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和《写作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他的声望更高。之后他的著作越来越丰富,领域也多有涉猎,大多以文字、符号为主,及政治争议性的作品。 1975年他到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短期讲学,及到美国多所大学授课,促使解构主义在美国成为显学,影响深远。1983年起至逝世,他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哲学系任教。 2003年德希达被诊断患有胰腺癌,降低了他的言语能力。他于2004年10月9日他在巴黎的一家医院手术中死亡病逝[3]。 享年七十四岁,留下极多的重要撰著。
成就
德希达最主要的成就是探讨“解构”的概念。他认为解构顶多是个方法,如同贝宁腾(Bennington)的解释:“若要在脑中形成一个‘解构’的概念,那经过思考而产生的概念并不是解构,反而‘想’的动作才是解构(Deconstruction is not what you think. But what you think might already be Deconstruction)”(qtd. in Collins 95)。因此我们不可能用一个定义来锁死“解构”。换句话说,书写在纸上的文字不变,但若读者的思维模式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过解构的重点并非要产生新的意义,而是强调打破旧局的过程;解构并非“保护”,而是“创造”。
著作
- 《论文字学》
- 《声音与现象》
- 《书写与差异》
- 《散播》
- 《哲学的边缘》
- 《立场》
- 《人的目的》
- 《走向语言之途》
- 《马克思的幽灵》
- 《文学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