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隋書》中記載圖書目錄的部分,共四卷(卷32至卷35),是唐魏徵等撰目錄。
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錄,是繼《漢書·藝文志》後,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錄。
簡介
此《志》原是唐貞觀年間《五代史志》的原稿,後併入《隋書》,根據《隋大業正御書目》作為底本,並參考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分類體系而成。利用隋代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遺書,與《隋大業正御書目》核對,刪去重複,按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1]
既反映隋朝一代藏書,又記載六朝時代圖書變動情況,並最終確立了四分法在目錄學中的地位,也是現存最古的四分法目錄書。
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是經史子集四部後附入道佛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確切說應該算是六分之法。
價值
《隋志》確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此《志》所著錄的經部著作及其儒家類文獻,並大序、小序、注釋等,至今仍不失為考見唐以前儒家著述概況的重要資料。
清代以來,考補疏證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學誠、章宗源、姚振宗、張鵬一等人都有著作傳世,其中以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及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較有影響。此《志》的單行本較多,後人的考補、疏證著作皆可算單行本;另外,又有《八史經籍志》本及1955年商務印書館標點鉛印本。
體例
《隋書·經籍志》按四部分類,先有總序一篇,記敘目錄學演變和編寫經籍志的原因。此後,每部下有大序,類下又有小序。序中簡要說明每類的學術源流及其演變。類下著錄書名及卷數,又常常附以簡要注釋,指明注者,記其時代爵銜,間或註明書的內容真偽及存亡殘缺,如稱「宋有」、「梁有或亡」,並以夾注,附入亡佚書目。充分體現了目錄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點,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分類
《隋書·經籍志》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經部 經部十個大類: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小學,著錄經學文獻共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計亡書,合為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其中《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書》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詩》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禮》以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二百一十一部,二干一百八十六卷;《樂》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春秋》,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經》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零二十七卷;《緯書》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小學》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史部 史部十三類: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子部 子部儒家類共著錄儒家文獻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計亡書。合六十七部,六百零九卷。分十四類: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集部 集部三類,楚辭、別集、總集
道經 道經四類,經戒、餌服、房中、符錄
佛經 十一類: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
《隋志》在四部分類外尚有道佛附錄,合為六部;但道佛二錄均有類無書,僅記總部、卷數而無具體書目,與四部的編制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隋志》基本上是一部四分法目錄,但仍殘留着六分法的痕跡。[2]
目錄
參考文獻
- ↑ 《隋書·經籍志》中認定雜史多是傳說 不太靠譜人民網
- ↑ 《隋書·經籍志》收錄了哪些內容?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