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陶灶
形狀; 方形
長; 31.8cm
起源朝代; 東漢
寬; 21cm
高; 12cm
圖案; 牛腿、魚、龜及工具鈎等
目錄
1陶灶 介紹
2文物中的陶灶
陶灶介紹
陶灶,東漢,長31.8cm,寬21cm,高12cm。
灶側面一人拽拉一牛,手中持物,似準備殺牛,另一面為虎與怪獸爭鬥。灶前部為灶口,灶口左右各有一人,旁有"夫"、""二字 ,灶口上部略高,起阻擋爐灰的作用,灶後部飾一行走的老虎。陶灶圖像採用淺浮雕方法雕刻,簡潔洗鍊,與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風格一致。
火的使用是促成人類由動物轉化為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僅能夠取暖,還能改變飲食結構,擴大食物範圍,從而促進人類身體與智能的變化。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人類逐漸熟悉了火的習性,開始挖火膛,以提高效能,火膛可視為灶的雛形。爐灶的出現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釋名·釋宮室》說:"灶,造也,創造食物也。"《漢書·五行志》說:"灶者,生養之本。"灶同火膛相比,密閉性能更好,更能提高烹飪效率,節約能源。灶在漢代隨葬墓中發現較多,普通的為一眼灶,複雜的多至數眼。灶面上一般模印庖廚工具與雞鴨魚肉等食物,側面有人物、龍虎怪獸、庖廚等內容。
文物中的陶灶
精品名稱: 陶灶
級 別: 一級
作 者: 不詳
年 代: 新石器時代 河姆渡文化
尺寸及重量: 縱:53厘米 橫:38.5厘米
來 源: 河姆渡遺址
內 容: 修復夾砂紅陶。口如箕形,腹內壁有對稱柱形提梁,圈足。外壁上與內壁墊檔對應處,有托手。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