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德星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隨意窩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別稱    文昌祠、文蔚社、文炳社

公告日期  1985年8月19日

登錄類別  寺廟

地理位置  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27號

建成年代  日本大正3年(1914年)

陳德星堂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現宗祠部分開放空間作為幼稚園校地使用。為台北地區陳氏宗親的祠廟,也是台北市市定古蹟[1]

目錄

古蹟歷史簡介

  • 該祠廟本址位於台北城內的文廟旁邊,是台灣清治時期的1892年所興建。
  •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舊祠廟被充公他用,神位被迫移至他處。
  • 1911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擬於舊祠廟地點興建台灣總督府廳舍。於是台灣總督府在與陳氏宗祠談妥以地易地條件後,隨即於同年拆除該舊祠堂。
  • 1911年,陳氏宗祠於大稻埕下奎府町的該軍事用地開工,即為台北市寧夏路現址。
  • 台北城內的陳德星堂是清光緒時臺北府建府知府陳星聚在建設台北府時,號召臺北府轄區內的陳氏宗親集資蓋的. 其中大龍峒老師府的陳家、新莊頭前莊的陳家、社仔三角埔的陳家以及北投忠義陳家,四大家族出資最多。

建築特色

  • 1914年落成的陳德星堂,由台北名匠陳應彬負責建造設計,其中宗祠內的大殿,一柱雙龍,豐富剪粘雕飾等等都頗具陳應彬的手藝特色。
  • 外觀上,該祠採硬山與歇山的重疊屋簷屋頂,民間俗稱太子樓,具有1910年代懷舊的清代閩南式特有建築風格。
  • 該宗祠正殿保存的錫製花瓶燈臺大象座騎雕塑品,於全台灣十分罕見。

祭祀大典

都更徵收

  • 陳德星堂位於台北市寧夏路的現址是與台灣總督府談妥以地易地的,但是在1930年代的臺北市都市計畫仍將陳德星堂劃為學校用地
  • 民國70年代後臺北市府積極處理公共設施用地,蓬萊國小清理完校地計畫區內的攤商後,以陳德星堂建築未超過百年,不符合古蹟定義要求強制徵收,為建設新禮堂用地。
  • 經建成區歷任市議員、區長、市府地政處長溝通協商,以舊市區學童日漸減少為由,仍徵收陳德星為學校文史教學使用保存。

視頻

0216真心看台灣-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