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閶門

中文名: 閶門

外文名: Chang Men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西中市路136號

開放時間: 全年 6:00-22: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閶門、吊橋、占魚墩、石路賦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蘇州市

建議遊玩時間: 1-2小時

閶門(拼音chāng mén),乃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 閶門,從清代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中可以看出,閶門內城門臨閶門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門城樓。外城門靠吊橋,瓮城為長方形,瓮城內另有套城,並還有南、北兩個童梓門。南童梓門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門通北碼頭。[1]


目錄

交通信息

可乘坐公交31路、54路、501路等到「閶門橫街」站下車


名稱典故

閶門是蘇州城八門之一,位於城西北。「閶」是通天氣之意,表示吳國將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強盛。又因吳欲滅楚,該門方位朝對楚國,故亦名破楚門。因昌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昌姓興旺之地。


商業區

閶門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明清時期這一帶曾經是全蘇州最繁盛的商業街區。 包括城外呈放射狀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 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內的閶門大街(今西中市)。與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內城河、上塘河(京杭大運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 虎丘)分別從五個方向匯聚於此。


清代乾隆年間的名畫《姑蘇繁華圖》,《盛世滋生圖》都表現了當時閶門至楓橋的十里長街,萬商雲集的盛況。當時這裡各種店鋪多達數萬家,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各省會館紛列期間。清朝的孫嘉淦在《南遊記》里這樣描述閶門:「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


《紅樓夢》開篇就說「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明代唐寅的詩作《閶門即事》寫道:「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閶門也因此成為當時蘇州的代名詞。明初將蘇南人口大規模遷徙至蘇北,這些移民都自稱來自蘇州閶門。


1860年5月,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打蘇州。江蘇巡撫徐有壬和總兵馬德昭接連頒布三道命令,燒毀城外商業區,以鞏固城防:「首令民 裝裹,次令遷徙,三令縱火」。於是曾經繁華蓋世的閶門商業區,直到楓橋寒山寺,轉眼之間化為灰燼,數十萬蘇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


時人曾作《姑蘇哀》:「清軍十萬倉皇來,三日城門閉不開。撫軍下令燒民屋,城外萬戶成寒灰。健兒應募盡反顏,棄甲堆積如丘山。」 戰後,蘇州的經濟中心地位已經為上海所取代,所以閶門商業區只有小規模的恢復,其地位甚至不及城內的觀前街。


歷史信息

閶門始建於春秋時期,是蘇州城的八門之一。《吳越春秋》記載:「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閶闔風也。」故又名閶闔門。闔閭率大軍由此門出城遠征楚國,表示一定要打敗楚國的決心,故把閶門稱為「破楚門」。戰國時,吳屬楚,復名閶門。古時閶門樓閣,十分壯麗,詩多詠及。


晉陸機《吳趨行》云:「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重欒承游極,回軒啟曲阿。」北宋時,門上亦有樓三間,甚宏敞。蘇舜欽嘗題詩於上。《吳郡圖經續記》雲,此門舊有李陽冰篆額,南宋建炎中(1127—1130)門廢。寶佑二年(1254)趙汝歷復建。元末重建閶門城樓後,曾題額「金昌門」,而「吳人呼閶門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


元末張士誠據蘇,曾添築月城;清初又增闢水門,修建門樓,題以「氣通閶闔」額。解放後因市政建設需要被拆除。閶門一帶歷來繁華熱鬧,自隋朝京杭大運河修通後,遂成為江南地區的水路要衝和物資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詩:「閶門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尤其到明清兩代,商賈雲集,店肆林立,被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譽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據乾隆《蘇州府志》和《姑蘇繁華圖》所繪,閶門築有瓮城(即月城),陸門西臨吊橋,東接閶門內大街(今西中市);水門西臨聚龍橋,東接水關橋。今西中市城門口至吊橋間為月城大街,有數十戶商店。太平天國戰爭瓮城被毀後,改建成小月城。民國16年(1927),小月城被拆建成閶門廣場。23年為改善交通,又拆去閶門,改建與金門相仿的羅馬式城門,25年竣工。改建後的閶門,中門寬9米 ,高9米,為車行道;兩側門各寬2.5米,高4米,為人行道。1958年「大煉鋼鐵」時,城門被拆除,鋼筋被取走利用,城磚用於砌小高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後,城牆繼續被拆毀。1982年將原城門北到沿河的城牆連土基全部堆平,築成4路公共汽車站台、盤車道、始發 站。現存南側小拱門的青磚殘拱,寬60厘米,有36厘米為裝飾浮雕,系12×12厘米凸起正方形角連續圖案。青磚上有「顧蔚記之銘」字樣,每磚29.5×9.5厘米。城門的門軸為鐵製,仍嵌於殘拱牆壁內。水門50年代初尚有木柵門,60年代還留有青石拱券,今僅存青石金剛牆 。


附文

顧 俊


「吳趨自有史,請從閶門起。」這是陸機在《吳趨行》里提到蘇州的第一句話。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築吳都,閶門便是這座城池「氣通閶闔」的首門,它見證了蘇州城兩千五百餘年的滄桑變遷。不久的將來,一幅嶄新的姑蘇繁華圖將展現於世。


新修復的閶門是否能夠真實還原歷史面貌?在這個城門、城牆早已不再作為關防壁壘的年代,如此規模浩大的修復工程意義究竟何在?這不能不引發我們對於現代與傳統、保護與發展、歷史與未來更深入的思考。


回憶

吊橋的東堍,月洞形的城門僅剩了小半個,殘頹的城牆上荒草萋萋。天氣好時,常有一些白髮老人懶懶地坐在城根下曬着太陽。在蘇州,你要問閶門在哪裡,蘇州人往往會和你辨清一下,是「新閶門」還是「老閶門」?新閶門差不多成了石路商業區的代名詞,而「老閶門」呢?就在這裡,原來的公交4路車終點站。


說它「老」,因為古閶門的遺址就在這地方。在過去的歲月長河裡,閶門城樓在這裡建而毀,毀而建,幾經更迭。眼前的這片殘垣斷壁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舊物,比起閶門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來,儘管不能算老,但它畢竟給我們留下了最後的遺存。同時,它也留下了一段辛酸和愚昧的歷史。


1934年,當局為了改善交通,將清代遺留下來的閶門城門城樓拆去,仿照金門羅馬式樣改建閶門陸城門。1936年竣工的閶門中間是車行道,在中門兩側各增闢了一個2米多寬的側門作為人行道。不久之後,抗戰爆發,蘇州淪陷。《老蘇州》畫冊上,有一張老照片記錄了 當時閶門的景況。在城門口「老篤眼藥」的巨幅廣告下,站立着荷槍實彈的日軍崗哨。整個畫面充溢着一種恐怖和屈辱的氣氛。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州的城牆基本上還是貫通的,從閶門陸門北側的石階上去向北走,能一直走到平門,往南可以經過金門城樓再走到胥門。1958年全國開展「大躍進」運動,蘇州古城在劫難逃,閶門的水陸城門全部被毀,城泥城磚都被挖下來砌小高爐大煉鋼鐵。原因很荒唐,據說是古城磚極耐高溫,何況這不再承擔防禦功能的城牆留着也沒用。


幾十年後,我們重來規劃城門的修復,往事不堪回首。


歷史是銜接的,生活還將持續,今天規劃中的閶門是什麼模樣?它與那一段殘垣斷壁又該如何銜接呢?蘇州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指揮部對此給出了答案。


此次閶門城門與城牆修複方案的設計由蘇州園林設計院承擔。2002年他們受蘇州市規劃局委託,着手進行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西段規劃編制工作,閶門節點是西段規劃設計的重點地段。2003年5月,該院針對修復閶門再次進行了深化設計,他們以文物保護部門提供的考古資 料為依據,借鑑清代《盛世滋生圖》、《三百六十行》等古畫。最後經過社會公示投票表決,選定了「突出明及清初的城門形制,修復兩重瓮城城牆」的設計方案。


為了儘可能多地傳遞出閶門的歷史信息,做到「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要區別於原作」的設計要求,修復工作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有關部門特地收集了一些舊城磚並特製了大量原規格的城磚,採用偷砌法進行牆體修補。在新城門與老城門銜接的處理上,新城牆將原來那段殘存的民國城門隔空包納其中,絲毫不破壞其本來面貌,將歷史遺蹟原封不動地保留下去。


修復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閶門位於城市中心地帶,在這裡動工,必然要面臨很多的問題。文物保護、交通疏導、景點分布、商鋪遷移、居民安置……一系列的矛盾需要統籌解決。科學的決策,審慎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按照閶門城門與城牆的總體修複方案,曲折逶迤的外圈瓮城將由北、西、南三個方向環抱內圈瓮城和主城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90米,內圈瓮城約45米見方。瓮城的高度為七餘米。內外陸門上分別建造敵樓和城樓。城樓面闊五開間,深四進,基本上參照盤門城樓, 但氣勢更為恢弘。另外還在瓮城的水關內布置了一組臨河古建築,以豐富瓮城的空間層次。


但是,考慮到道路交通等因素,專家組決定對陸城門東面的城牆先行修復,瓮城、城樓和敵樓的修復則作為遠期規劃,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分步實施。


水城門的修復施工中也出現了新的情況。今年三月初,工程隊在清理閶門下塘河底的淤泥時,發現了幾排平鋪的石板和幾十根碗口粗的木樁,據住在附近的老人說,幾十年前蘇州大旱,他親眼看到過木樁露了出來。這是否就是古代水城門的基礎呢?1980年在相門發現了漢代水城門遺址。蘇州文物部門當即組織考古調查隊進駐現場。在文物部門的鑑定結果沒出來之前,閶門修復工程只能暫停。


七天後,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完成了閶門遺址的搶救性考古調查。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早於漢代的城牆遺蹟,挖掘出大量漢代和唐代的釉陶片和磚礫瓦片,其中也沒有發現早於漢代的遺物。從木樁和夯築黃土剖面以及外包的城磚進行分析考證,確認這是五代時期閶門磚城樓的遺蹟。五代之前蘇州的城牆都是土城,吳越王錢鏐始以磚砌蘇州城牆。當時閶門大修,先在古河道中打下木樁,然後在木樁間填充瓦礫、釉陶片和泥土,再夯築,最後在夯土外包以城磚,形成一個南北略長於東西、面積10餘米長見方的磚城樓。由此看來,五代時期閶門水城門就在城樓的北牆中間,隨着歷代改建重修,水城門位置逐漸北移。


閶門遺址歷代變化很大,現有遺存不僅年代較晚而且損毀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文物部門提出,閶門的修復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明清時代的原有風貌。對現有水城門水閘以下的清代遺物原樣保留,再用清代花崗岩加高水閘修復護壁;保留河道南岸水城門兩邊石壁,殘損處用明代青石修補復原;將水關橋解放後水泥加寬部分拆除,恢復到原有的尺度形制,使它與水城門風格一致……


修復工程是一項複雜的綜合工程,它要承擔起歷史和文化的責任,不能急躁,更不能馬虎。就是在這種問題不斷出現,不斷解決的情況下,規劃藍圖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預計到年底我們可以看到閶門水陸城門的基本面貌。


爭議

從園林設計院到博物館考古部,從一張張閶門修復的規劃藍圖到地表下漢唐的釉陶、炭化的礎樁,從「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繁華舊夢到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的逐步實施,無不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這座城市歷史之悠久,文化積澱之深厚。但反過來說,這也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壓力,至少它使我們需要權衡的東西更多,有時候甚至難以抉擇。


對待閶門的修復,也有專家提出了質疑。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文化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對已不存在的東西不提倡重建。古代重修城牆,是因為它具備防禦的功能,有實用性價值。現代的修復如果只是單純的復古,那麼其價值又有多大呢?


但是很多專家堅持認為,閶門是老蘇州象徵,重新修復是歷史的責任,是文物古蹟生命的延續。例如滕王閣在一千三百年裡就重新修建了28次。更何況閶門城門城牆的基礎還在,它內在的血脈兩千五百年來從未中斷過,這種修復行為的本身就具有深遠意義。


這樣的爭議持續了好多年了,將來恐怕還會繼續下去。不同的價值觀念,在處理保護與發展的具體問題上,必然會產生矛盾。


在新版的蘇州地圖上,古城區占據了一個心臟的位置,但是從整體比例來看,它顯得很小。外城河、環城路、中心城區範圍線把它一層又一層地包圍了起來。再往外,工業園區、高新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又將其簇擁其中。如果這樣來看待,那麼有些看法就容易溝通了。一座不設防的城門,或許也只能看作一個景觀。


說到不設防,在閶門的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年代:南宋末年,蒙古人逐鹿中原,他們把鐵蹄所到之處都當作一馬平川的牧場。為了削弱新征服地區的防禦能力,元軍下令拆毀城牆並永禁修復,一旦發生暴動,就能立即入城鎮壓。蘇州由此幾十年裡沒有城牆,直到元至正十一年(1351)又開始重建。那時的攻守形勢已經轉化,沒有城牆的城市哪能抵禦義軍的進攻。很快,這段「蒙古人的插曲」就在中國的歷史上翻了過去。緊接着張士誠據蘇稱王,不但加固城牆挖深城濠,還在各城門瓮城內增設月城,用來藏兵守衛。看似固若金湯,但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攻陷……


天下本就沒有堅不可摧的城池。最終的征服靠的也不是武力,而是文明。


我們今天重修一座不設防的城門,為了對歷史和文明的紀念。


歷史

修復閶門,與其說在還原一段歷史的面貌,不如說蘇州人在編織一個時代的夢想,對繁盛富庶、祥和安泰的人間樂土的憧憬和追求。


金閶繁華,歷代歌詠者不絕,閶門即事詩就有好多首,唐朝的張繼,明朝的唐寅都曾經寫過。蘇州人對唐寅的那首《閶門即事》似乎特別青睞,至今還廣為流傳。「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又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畫家這麼寫,很是聰明,因為他把想象的空間留了出來。連唐伯虎都自嘆筆拙不敢描摹的閶門,怎能不勾起後人無盡的遐想。


敢於弄筆的畫師總是有的,在清代徐揚的《盛世滋生圖》里,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個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閶門。我們不妨翻檢一些史志,再來尋訪一番昔日的繁華。


清朝的孫嘉淦在《南遊記》里提到蘇州閶門,用了這樣的描述:「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乾嘉年間,十里金閶店鋪多達數萬家,絲綢、染織、煙草、米行、雜貨、藥材、珠寶、古玩、茶寮、酒肆、菜館、戲院、青樓等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民宅、會館、公所、行幫、商會又與之相依為鄰,閶門一帶真正是五方雜處之地。沒有一定的實力,在閶門做生意是很難立足的。但是,這種激烈的商業競爭,也孕育出了一批百年老店,這是後話了。


明清兩代閶門商業的繁榮,主要得益於交通便利,尤其是水運。蘇州地區水網密布河道縱橫,外連京杭運河,水運環境得天獨厚。閶門又位於水陸交通要衝之地,城河沿岸運輸碼頭眾多,「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於此」,這裡成了當時蘇州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和商貿中心。不僅如此,它還是蘇州對外貿易的一個口岸。「雷允上」、「沐泰山」的成藥從這裡遠銷海外,一些舶來品也能在這裡買到,比如南洋的玳瑁、日本的漆器、朝鮮的摺扇……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洋務局在閶門外設商埠,開石路,進一步推動了閶門地區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1908年蘇州城共有錢莊24家,其中20家都聚集在閶門大街,也就是現在的西中市。民國初期,最早進入蘇州的三家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支行以及後來成立的蘇州銀行公會,地點都設在西中市附近。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隨着城建格局的改變,蘇州的商業中心才逐漸轉移到了觀前。


時過境遷,杜三珍熟食店,沐泰山堂藥鋪,義昌福菜館,趙天祿糖果店,近水台麵館……因為這才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新修復的閶門要恢復明清時代的風貌,我想,着眼點還在一個「商」字。閶門節點的規劃設計力求凸現商業特色,在陸城門內外布置了很多店鋪,護城河沿岸也不再以綠化為主題,而是定位為商業及服務業,這些都符合閶門的歷史風貌特徵。


今天閶門

陸先生算是老閶門了,從他的曾祖開始就一直住在閶門附近。他知道城門又要重新修復非常高興。但是前一階段吊橋拆了,他感到有點失落。「我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走過吊橋,現在要繞道走,才覺得不方便啊。那頂橋元朝的時候就有了,拆了真是可惜……」我告訴他,新的吊橋很快就會建成,而且比原來那頂更好。


吊橋,又叫釣橋。它跨過外城河,直接連通閶門城內外,是蘇州的主要橋樑之一。顧名思義,吊橋最早時候可能是城關下的一頂活絡的棧橋,可以隨時撤掉以阻斷交通。元朝的吊橋,早不知哪裡去了,之後它又經過了不知多少次的改建重建。陸先生每天上下班走過的吊橋,是在1934年重新翻建的,這是一頂鋼筋水泥橋面的石拱橋。為適應交通需要,解放後又將橋面加寬過。


新吊橋的外型和人民橋差不了多少,只是規格小一些。這座樣式古典簡潔的廊橋,既適應了現代交通需求,又與閶門的整體風貌相和諧。除了吊橋,隨着閶門節點規劃的逐步實施,渡僧橋、山塘橋也要重建。北浩弄東側低洼地塊將進行改造,在百間樓與五涇廟之間還要架起一座五拱的人行石橋——五龍橋,橫跨護城河的東西兩岸。


閶門節點的遠期規劃目標是實現步行化,以閶門地區為重要樞紐,使蘇州古城西北部的歷史地段連為一體。這一目標的實現,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為了從閶門外圍分流車行,一批市政道路建設項目同步跟上。閶門西街和中街路向北打通至環城北路,專諸巷拓寬至景德路,將桃花塢大街向西打通跨河接廣濟路……


五龍匯閶景點是閶門節點規劃中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所謂「五龍匯閶」是閶門地區獨特的水貌特徵,外城河、內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別從五個方向在這裡匯聚。景點的設計圍繞紀念白居易的主題展開,由白居易祠、樂天廣場及相配套的旅遊服務設施組成。位於景點的中心位置的白居易祠,採用較為自由的蘇州民居格局,由三組各具特色的院落構成,主院落為一水院,布局嚴整,沿軸線依次排列着大門、碑亭、樂天祠,兩側為碑廊,南院為生活起居場所,北院則作為後花園。樂天廣場在白居易祠的北面,它也是五龍匯閶景點的入口,廣場中心立白居易像。在白居易祠東側利用地形的高差布置下沉式的步行街,在它的東南角將設一個親水觀景平台,在那裡可以看到閶門的全貌。


閶門在歷史上還有個名字——「破楚門」;《吳越春秋》:「城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閭闔風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閭門以通天氣,因復名破楚門」。因其坐落西北,以為通閶闔天風,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黃歇時,因諱「破楚」,復改閶門。吳國的大軍當年就從此門浩蕩而出,西進伐楚。這是蘇州歷史上最具有王者之氣的時代。勇敢無畏的氣魄,開拓進取的精神,同樣是今天的蘇州所需要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