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寧區基督教

來自 報佳音網 的圖片

長寧區基督教是在清光緒五年(1879年),吳淞江南岸、吳家宅北(今萬航渡路)有吳家宅灣耶穌堂,由美國聖公會布道主教負責施工建造,後湮滅。光緒七年,美國克夫人(Mrs.Klizdboth Claykgon)及克女士(Miss. Iavinia Clarlson)捐資,光緒十年十一月一日在聖約翰書院內建成哥特式磚木結構的聖約翰書院禮拜堂,又稱小教堂,聖約翰書院和聖瑪利亞女書院師生均在此進行宗教活動。宣統二年(1910年),江蘇劃為教區,經美國差會許可,改稱聖約翰座堂,先後有文恆理、卜舫濟等會長掌握堂務。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聖公會立名稱及憲章規例均在該堂通過。

民國6年,中西女塾(民國19年改名為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師生因校內無禮拜堂,便以「海涵堂」名義組織宗教活動。同年,衛理公會華東年議會決定在中西女塾內成立海涵堂牧區,中西女塾雖無專用堂,但一所學校成為一個牧區,這在衛理會教會史上絕無僅有。民國23年秋,學校建成連吉生紀念堂,逢每周禮拜或教會節日的宗教活動,始借連吉生紀念堂舉行。

民國7年,北新涇馬家宅信徒馬沈氏(當地人稱馬老太)、倪桂珍(宋慶齡之母)、黃佩文3人坐馬車往返於北新涇地區布道。同年,在北新涇建布道所,有信徒70餘人。布道所建立後,瑞典女傳教士克利和卡德生至布道所,在北新涇、周家橋一帶傳教。民國16年,信徒有百餘人。解放初,區內信徒940人。1951年,信徒有2377人(包括學生信徒)。1958年9月,市基督教會組織聯合禮拜,持續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活動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恢復宗教活動。1992年底,有信徒3000餘人。

目錄

活動

基督教除每周日舉行主日聚會,每年的受難節、復活節、聖誕節等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平時每周還開辦識字、讀經班,查經祈禱會,唱詩班,青年聚會等日常活動。

1958年,基督教聯合禮拜時,區內成立三自愛國運動小組,牧師湯榮福任組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81年1月18日,恢復長寧區基督教「三自」工作,建立基督教「三自」聯絡組,甘賢貞任組長。1984年、1987年、1990年,先後召開一、二、三屆區基督教「三自」代表會,選出長寧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0年10月~1992年底,滬西禮拜堂接待日本、美國、瑞士泰國、加拿大、德國、韓國外賓和港、澳、台胞90多人次。

除宗教活動外,還參加社會活動。為殘疾人捐款、捐物,為東亞運動會、亞運會捐款。每年夏季,舉辦老年夏季衛生講座及醫療諮詢。協助有關部門落實信徒的勞保政策及聯繫、接送老年信徒進養老院等。

聖公會

聖公會也稱為安立甘會或英國國家宗教,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教派--聖公宗。與信義宗[1]、歸正宗同屬基督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始並作為當時英國的國教,由英國國王擔任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與天主教一樣相信使徒遺傳,特別在按立神職人員的續承上。聖公會實行三階級的聖職,主教(會督)Bishop,牧師(會長)Priest和會吏Deacon。

聖公會是和天主教差別最少的一種新教,除了和其它新教教派一樣不崇拜偶像、不陳列耶穌受難像以外,使用的《聖經》(不適用於大中華地區)、教職人員服裝、宗教儀式等都和天主教一樣,聖公會教會並不自認為屬於新教(Protestant),認為自己也是大公教會(即天主教),稱教宗為「羅馬主教」,不過教宗認為只要不承認教宗至高無上地位的西方教派,都屬於新教[2]

參考文獻

  1. 信義宗,新浪博客,2008-04-01
  2. 新教六大派別,個人圖書館,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