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宁区基督教

来自 报佳音网 的图片

长宁区基督教是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吴淞江南岸、吴家宅北(今万航渡路)有吴家宅湾耶稣堂,由美国圣公会布道主教负责施工建造,后湮灭。光绪七年,美国克夫人(Mrs.Klizdboth Claykgon)及克女士(Miss. Iavinia Clarlson)捐资,光绪十年十一月一日在圣约翰书院内建成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圣约翰书院礼拜堂,又称小教堂,圣约翰书院和圣玛利亚女书院师生均在此进行宗教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划为教区,经美国差会许可,改称圣约翰座堂,先后有文恒理、卜舫济等会长掌握堂务。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圣公会立名称及宪章规例均在该堂通过。

民国6年,中西女塾(民国19年改名为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师生因校内无礼拜堂,便以“海涵堂”名义组织宗教活动。同年,卫理公会华东年议会决定在中西女塾内成立海涵堂牧区,中西女塾虽无专用堂,但一所学校成为一个牧区,这在卫理会教会史上绝无仅有。民国23年秋,学校建成连吉生纪念堂,逢每周礼拜或教会节日的宗教活动,始借连吉生纪念堂举行。

民国7年,北新泾马家宅信徒马沈氏(当地人称马老太)、倪桂珍(宋庆龄之母)、黄佩文3人坐马车往返于北新泾地区布道。同年,在北新泾建布道所,有信徒70余人。布道所建立后,瑞典女传教士克利和卡德生至布道所,在北新泾、周家桥一带传教。民国16年,信徒有百余人。解放初,区内信徒940人。1951年,信徒有2377人(包括学生信徒)。1958年9月,市基督教会组织联合礼拜,持续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1992年底,有信徒3000余人。

目录

活动

基督教除每周日举行主日聚会,每年的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平时每周还开办识字、读经班,查经祈祷会,唱诗班,青年聚会等日常活动。

1958年,基督教联合礼拜时,区内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小组,牧师汤荣福任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1年1月18日,恢复长宁区基督教“三自”工作,建立基督教“三自”联络组,甘贤贞任组长。1984年、1987年、1990年,先后召开一、二、三届区基督教“三自”代表会,选出长宁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0年10月~1992年底,沪西礼拜堂接待日本、美国、瑞士泰国、加拿大、德国、韩国外宾和港、澳、台胞90多人次。

除宗教活动外,还参加社会活动。为残疾人捐款、捐物,为东亚运动会、亚运会捐款。每年夏季,举办老年夏季卫生讲座及医疗咨询。协助有关部门落实信徒的劳保政策及联系、接送老年信徒进养老院等。

圣公会

圣公会也称为安立甘会或英国国家宗教,是基督新教的一个教派--圣公宗。与信义宗[1]、归正宗同属基督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创始并作为当时英国的国教,由英国国王担任教会最高首脑。圣公会与天主教一样相信使徒遗传,特别在按立神职人员的续承上。圣公会实行三阶级的圣职,主教(会督)Bishop,牧师(会长)Priest和会吏Deacon。

圣公会是和天主教差别最少的一种新教,除了和其它新教教派一样不崇拜偶像、不陈列耶稣受难像以外,使用的《圣经》(不适用于大中华地区)、教职人员服装、宗教仪式等都和天主教一样,圣公会教会并不自认为属于新教(Protestant),认为自己也是大公教会(即天主教),称教宗为“罗马主教”,不过教宗认为只要不承认教宗至高无上地位的西方教派,都属于新教[2]

参考文献

  1. 信义宗,新浪博客,2008-04-01
  2. 新教六大派别,个人图书馆,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