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區
長樂區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名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擁有空海陸三軸交通,國內屈指可數的空海"兩港"城市,屬國家頒布的開放縣(市)之一。也是鄭和七下西洋出發地,貢茶方山露芽與貢鹽產地。中國著名僑鄉,僑胞分布世界各地,也是台胞祖地。根據2006年統計海外僑胞30多萬。歷史文化經濟聚為一身的長樂區,"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華僑之鄉、民營企業雄厚"的稱譽。
當地人的民營集群企業紡織、軋鋼、食品、建材與機電分布全國各地,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紡織,被譽為福建"草根工業"的發源地。2013年,擁有各類紡織企業1053家,是全國最大的化纖類混紡紗生產基地和民用長絲切片類生產基地;開辦民營廠人數在全國各省約有20餘萬人。長樂區工業總產值位居福州五區八縣第一位。[1]
目錄
歷史
長樂歷史悠久,設縣始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 年), 至今有1380 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長樂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夏商時,屬揚州。秦漢時期屬閩。晉春秋和三國時,吳國、東吳在六平吳航頭(今吳航鎮)造船,因此,別稱吳航。晉朝惠帝時,將揚州部太康分為建安郡和晉安郡,長樂屬晉安郡原豐縣。隋朝大業間,晉安郡改為建安郡,長樂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 )由閩縣析立,取《 詩經》 「宅新邑,寧厥止」之義,縣名為「新寧」,縣治設敦素里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稱長樂縣。聖歷二年(699 ) ,析出長樂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義、萬安、長東、永樂、永福8 個鄉,設置萬安縣(今福清市)。上元元年(760),防禦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濕,將縣治移到吳航頭。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乾化元年(911) ,改縣名為安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 ) ,復名長樂縣;長興四年(933 ) , 王延鈞稱帝福州,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以閩縣為長樂縣,以長樂縣為侯官縣,以侯官縣為閩興縣;清泰二年(935),閩縣、侯官、長樂均復舊名;後晉天福六年(941 ) ,改閩縣為長樂縣,改長樂縣為安昌縣;天福七年,復為閩縣、長樂縣,均屬長樂府,此後長樂縣名穩定下來。立縣至清,長樂為閩州、福州、長樂郡、福州威武軍、福州彰武軍、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為今福州)所轄。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福建省設東、西、南、北4 路道,長樂屬東路道。1914 年,改東路道為閩海道。1925 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長樂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1933 年,以十九路軍將領為核心,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 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4 省,長樂屬閩海省。1934 年7 月,全省設10 個行政督察區,長樂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地,轄長樂、閩侯、連江、福清、平潭、永泰、羅源等縣。9 月,閩侯縣十三區的光俗、高詳、至德、紹惠、欽仁、江左6 里劃歸長樂第七區,時省府委員陳煌琳實地勘界並立碑太歲坑(今黃石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省設立8 個專區,長樂屬閩侯專區管轄。1955 年,全省改設5 個專區,長樂屬福安專區管轄。1959 年,復屬閩侯專區管轄。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屬閩侯地區管轄。1971 年,改屬莆田地區管轄。1983 年7 月l 日,實行市帶縣體制,長樂屬福州市管轄。1994 年2 月18 日,長樂撤縣設市,仍屬福州市。
長樂現轄14個鎮、2 個鄉、2 個街道,共有231個村、14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
長樂建縣於唐武德六年,迄今有1380年歷史,1994年撤縣設市。長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處於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線的正中。屬於國家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全市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66萬,現轄16個鎮2個鄉,254個村居。長樂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啟錨地,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近30萬人,在台人員及後裔10萬人。長樂建縣於唐武德六年,迄今有1380年歷史,1994年撤縣設市。長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處於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線的正中。屬於國家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全市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66萬,現轄16個鎮2個鄉,254個村居。長樂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啟錨地,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近30萬人,在台人員及後裔10萬人。
行政區劃
市人民政府駐吳航街道,全市轄4個街道、12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營前街道、首占鎮、玉田鎮、松下鎮、江田鎮、古槐鎮、文武砂鎮、鶴上鎮、湖南鎮、金峰鎮、文嶺鎮、梅花鎮、潭頭鎮、羅聯鄉、猴嶼鄉。 歷史沿革: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拆閩縣地置新寧縣,縣治設今古槐。同年取長久安樂之意改名長樂縣。聖歷二年(699年)拆東南部8鄉置萬安縣(今福清)。上元元年(760年)縣治移至今吳航鎮。元和三年(808年)併入福唐縣(今福清),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改名安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為長樂縣。閩龍啟元年(933年)改為侯官縣,翌年復名長樂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
1994年2月18日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
宋時分為善政、二難、昌化、芳桂4鄉。元明仍沿其舊。清代分為東西二隅、南北二鄉。民國25年(1936年)劃為4個區,民國31年並為金峰1個區,民國35年劃為吳航、營前、金峰、梅花、潭頭、古槐6鎮和旒漳、鶴雲、羅欽、東湖、沙壺、松江、康隆7鄉。1949年又增設東沙鄉。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劃為12個人民公社,1983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5個鎮11個鄉。後相繼增設首祉鄉、猴嶼鄉,並陸續將11個鄉改鎮
1994年,撤銷航城鎮,併入吳航鎮;首祉鎮更名為松下鎮。
2000年,長樂市15個鎮、2個鄉:吳航鎮、梅花鎮、營前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漳港鎮、湖南鎮、文嶺鎮、松下鎮、羅聯鄉、猴嶼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89815人,其中:吳航鎮 67390人、營前鎮 39396人、首占鎮 25431人、玉田鎮 36680人、松下鎮 17676人、江田鎮 41770人、古槐鎮 48860人、文武砂鎮 17906人、鶴上鎮 56987人、漳港鎮 51077人、湖南鎮 26541人、金峰鎮 87989人、文嶺鎮 34185人、梅花鎮 17952人、潭頭鎮 58935人、羅聯鄉 9226人、猴嶼鄉 9591人、航城未批鎮 42223人
2000年,長樂市行政區劃一覽表(資料截止日期: 2000年12月31日):鄉鎮名稱 政府駐地 面積(平方千米) 戶數(戶) 人口(人) 居委會(個) 村委會(個)
吳航鎮 塔山路 63.4 17696 63999 10 20
潭頭鎮 潭頭村 46 16279 62182 23
梅花鎮 梅花村 5.8 5058 18378 6
文嶺鎮 文嶺村 28.7 8786 34803 12
金峰鎮 金峰村 29.8 14585 64139 2 19
湖南鎮 新池村 32.5 7930 29406 1 10
營前鎮 營前村 34.6 10122 35414 12
首占鎮 上洋頂 30 6441 27058 13
鶴上鎮 鶴上村 48.5 14276 59372 22
漳港鎮 漳港村 37 12717 49908 1 18
玉田鎮 玉田村 54 9224 40280 11
古槐鎮 古槐樹 51.8 11756 56773 23
文武砂鎮 八站 28.3 5344 20369 17
江田鎮 江田村 86.1 11248 48764 17
松下鎮 首祉村 43 5688 22388 9
猴嶼鄉 猴嶼村 17 2048 6546 4
羅聯鄉 三山村 21.5 2687 10914 8
合計 658 161885 650693 14 244
2003年8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長樂市撤銷吳航鎮設立吳航、航城街道辦事處的批覆》(閩政文[2003]236號):(1)同意長樂市撤銷吳航鎮,設立吳航街道辦事處、航城街道辦事處。(2)吳航街道辦事處轄十洋、東關、東鰲、西關、勝德、三峰、華能電廠、西濱、航華、航興、景美11個居委會和十洋、東關、西關3個村委會。吳航街道辦事處駐原吳航鎮政府駐地。(3)航城街道辦事處轄航輝居委會和龍門、龍津、聯村、泮野、下朱、霞州、祥州、籌岐、東安、里仁、五竹、洋嶼、琴江、後安、石龍、石燕、石屏17個村委會。航城街道辦事處駐龍門村。
2003年底,長樂市轄2個街道、14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梅花鎮、營前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漳港鎮、湖南鎮、文嶺鎮、松下鎮、羅聯鄉、猴嶼鄉
2004年,全市轄2街14鎮2鄉,共260個村居,總人口68萬。
2005年11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長樂市營前鎮、漳港鎮建制分別設立營前、漳港街道辦事處的批覆》(閩政文[2005]535號):(1)同意撤銷長樂市營前鎮建制,設立營前街道辦事處,原營前鎮的行政區域為營前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營前街道辦事處駐原營前鎮政府駐地營前村聯合里82號。(2)同意撤銷長樂市漳港鎮建制,設立漳港街道辦事處,原漳港鎮的行政區域為漳港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漳港街道辦事處駐原漳港鎮政府駐地漳港村商行街1號
2005年底,長樂市轄4個街道、12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營前街道、漳港街道、梅花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湖南鎮、文嶺鎮、松下鎮、羅聯鄉、猴嶼鄉。
2017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福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閩政文2017 282號)同意撤銷縣級長樂市,設立福州市長樂區,以原長樂市的行政區域為長樂區的行政區域,長樂區政府駐吳航街道解放路27號。[2]
地理
長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口南岸,與台灣島隔海相望。介北緯25°40′~26°04′、東經119°23′~119°59′之間。東臨東海,南鄰福清市,北接閩江,西連閩侯縣而接近福廈國道,福泉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東北交連江縣海界,東南交福清市、平潭縣海界,海岸線長96公里。有大小島嶼34個,其中以白犬列島為大。全市陸地面積658平方公里,轄吳航、航城、營前、首占、玉田、松下、江田、古槐、文武砂、鶴上、漳港、湖南、金峰、文嶺、梅花、潭頭16個鎮和羅聯、猴嶼2個鄉,255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1994年人口65.41萬人,1998年人口67.37萬人,以漢族為主,有滿、畲、蒙、藏等少數民族20個,其中滿族聚居的航城鎮琴江村,是全省最大的滿族村。市人民政府駐吳航鎮,距省會福州陸程33公里。
長樂是個准半島,地貌屬低山丘陵小區。山丘呈「丁」字形分布中部和南部,最高峰大埔尾海拔646.3米。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材、石英砂、磚瓦土、高嶺土、葉蠟石、鐵、錳、鉛等十多種,其中石英砂數量與質量居全國前列;花崗岩分布廣,儲量大,質地堅細,色澤光艷,具開採價值。東部為開闊的濱海平原,西部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西南為羅聯盆地,平原面積190平方公里,約占全境土地面積四分之一。水域(含界內閩江)面積50.6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為陸地面積1.88倍,約占全省海域面積十分之一。閩江自長樂西北東流至梅花洋入海,過境長35公里,年流量620億立方米,為長樂生產、生活提供豐富的客水資源。境內有三溪、潼溪、獵溪、大溪、太平港等溪河,注入閩江或東海。平原上河道縱橫交錯,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2公里,航運、灌溉便利。
氣候:長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暖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3℃,大於或等於10℃,積溫6375.6℃,年實際日照時數1837.6小時,無霜期333天。年降水量1382.3毫米,5~6月占24%~34%,7~9月占29%~42%。
資源
馬尾松生物:境內植物277種,有馬尾松、杉、濕地松、木麻黃、相思樹、油茶、銀杏、桐柳等樹種;有黃精、何首烏、天門冬、太子參、荊芥等中藥材。有水稻、小麥、甘薯、大豆等糧食作物,有花生、油菜、西瓜、甜瓜、茶葉、甘蔗、茉莉花等經濟作物,有歷史上著名的勝畫荔枝、琅峰福橘、列為貢品的長樂青山晚熟龍眼,還有水蜜桃、枇杷、楊梅、橄欖等果樹。野生動物資源近千種。東部海域產有帶魚、大黃魚、鰻魚、鯧魚等海洋魚類700餘種,有對蝦、毛蝦、梭子蟹等甲殼類100多種。淺海灘涂產有牡蠣、海蚌、縊蟶、花蛤、香螺、紫菜等幾十種貝、藻類水產品。有草魚、青魚、鰱魚等25種淡水魚類。諸多水產品中,以中華絨毛蟹、金蟳、對蝦、海蚌、流鰻、石斑魚、真鯛、鱸魚等為名貴,尤其漳港海蚌是世界稀有的海珍品。
經濟
長樂素有魚米之鄉稱譽,長樂人民歷來以農漁為業。北宋時期,長樂人民就已掌握間作雙季稻栽培技術。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引進甘薯,試種推廣。長樂造船業發展較早。春秋時吳國、三國時東吳、明朝鄭和下西洋,都在長樂修造大型海船,同時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與漁業、造船業、航海相關的木竹鐵器、鍛造、漁網、油漆、棕麻繩、食品、紡織、印染、陶瓷、釀酒、醬等行業發育較早,至明清已臻興盛。其中長樂生產的苧布,享有「長樂苧布賽白綾」之美稱。由於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至民國末年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經濟瀕於崩潰。1949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46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55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占2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中共長樂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下,長樂人民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經歷艱難曲折,取得輝煌的業績。1949~1957年通過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生產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1957年國內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1088萬元上升到7427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557萬元上升到9500萬元。1958~1961年,由於「左」的錯誤思想指導,忽視客觀經濟規律,不切實際地追求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和「共產風」泛濫,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全縣糧食產量72646噸,比1957年減少22951噸。1963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全縣有造船廠、陶瓷廠、農具廠、糖紙廠等國有工業11家、集體工業57家。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1.0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31億元,分別比1962年增長31.09%、43.29%。「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國民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長樂進入發展最強勁、實力最強盛、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歷史新階段。改革開放後工農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化農村改革,由單一生產糧食向農、林、牧、副、漁等多元化、基地化、商品化、專業化新型結構轉化,以優高為重點,大力推進科技興農,促進長樂農業經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政企分開、廠長責任制、轉換經營體制、企業兼併和股份制,從而增強了企業活力和競爭力。1984年中共長樂縣委、縣政府提出「鄉鎮企業打頭陣」的口號,鼓勵鄉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四個輪子」一起轉,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視察長樂鄉鎮企業時予以讚揚,稱之為「草根工業」。至1985年鄉鎮企業猛增到2046家,鄉鎮企業總產值3.35億元,其中鄉鎮工業企業總產值2.21億元,是1983年的3.56倍,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2.6%。1992年中共「十四大」和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長樂出台一系列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擴大開放,內聯外引,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1994年全市共有企業6480家,鄉鎮企業總產值51.25億元。鄉鎮企業有5家成為省級先進企業,4家成為福州市科技示範企業。鶴上成為全省最大的羽絨生產基地。費孝通再次到長樂視察,對長樂鄉鎮企業9年來的飛速發展稱讚不已,說它「已長成大樹了」。全市工農業總產值70.04億元,是1978年的37.84倍,其中工業總產值56.23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3%。糧食總產量17.15萬噸,比1978年增長17.1%;水果總產量1.19萬噸,西瓜產量1.84萬噸,茉莉花年產2913噸;蔬菜品種繁多,總產量19.9萬噸,自1961年開始長樂就已成為福州市蔬菜生產基地;同年末生豬存欄數12.4萬頭;家禽289萬隻,其中蛋鴨105萬隻;肉類總產量1.88萬噸,蛋品年產1.91萬噸,長樂水禽城是全省最大的種鴨苗綜合生產基地;水產品總產量9.62萬噸,其中海洋捕撈8.37萬噸,海水養殖6071噸,淡水產品6443噸。1996年金峰、潭頭、鶴上、營前4個鎮跨入全省百強鄉鎮。1985年金峰鎮首次成為農村社會總產值億元鄉鎮。1997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首破百億大關。綠化造林成績顯著,沿海一線培植66.75公里長的防護林,森林覆蓋率36%,聯合國林業組織譽之為「綠色長城」。先後通過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部級達標驗收和福建省綠化達標驗收,被林業部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1993~1998年,長樂累計完成技改530項(含100萬元以下項目),總投資14.2億元,年可新增產值30億元以上。福建經緯集團從1988年開始,前後經過12次技改,創辦金林生、金林來、金鶴毛絨、棉絲廠、金鑫絲織等5家公司,固定資產從500萬元增加到3.8億元。199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198.2倍,平均年遞增30.3%。其中國有和集體工業總產值12.7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11%,私營經濟66.82億元,占57.5%,個體經濟4.01億元,占3.5%,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1.94億元,占2.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經濟30.66億元,占26.4%。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143.54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95億元,比1949年增長24.2倍。糧食生產連年穩中有增,糧食總產量19.13萬噸,比1978年增長30.7%,平均年遞增1.4%,水果生產向基地化發展,全市水果面積6.62萬畝,水果總產量1.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6倍。其中晚熟龍眼發展較快,種植面積2.76萬畝。畜牧商品向集約化發展,湧現出一批專業生產基地,肉類總產量2.47萬噸,比1978年增長10.4倍,平均年遞增13%。水產養殖堅持捕養並舉,拓展遠洋捕撈,加快淺海開發,水產養殖面積3.36萬畝,水產品產量12.8萬噸,比1978年增長2.94倍,平均年遞增7.1%。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逐步形成了多業並舉、多種經營、具有農業產業化鮮明特色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全面實施「小康工程」,1995年,全市基本實現小康目標。截止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1088萬元猛增至71.17億元,增長132.6倍,工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1557萬元增加到139.13億元,增長239.4倍;財政總收入從1949年的192萬元增加到2.8億元,增長145倍,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五強。
長樂人民自古重視興修水利,宋代就開始開鑿蓮柄港水渠。民國18年,建成蓮柄港機械提水工程,灌溉面積2萬畝。但舊水利工程標準低、管理差,常淤塞,防禦旱澇能力甚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建有三溪、江田、西皋等山塘水庫418處。建有營前港水利工程,庫容量916萬立方米,可排澇10.4萬畝,防洪3.4萬畝,明顯提高蓮柄港水網綜合效益。建有排洪擋潮水閘15座,還建有海堤12處,全長38.12公里,保護農耕地15萬多畝。在龍腰山開鑿長841.2米的引水隧洞,灌溉面積擴大至13.5萬多畝,排澇效益10.5萬畝。至1994年,共建成蓄、引、提、排水和堤防工程989處,總投資1.073億元,其中蓮柄港灌區樞紐工程建有大堤、船水閘、橋樑、通水隧洞,集引、蓄、提、排水和人飲於一體,每年從閩江引用水量為0.881億立方米。至此,長樂結束了十年九旱的歷史,大大減輕了洪澇災害的威脅,1992年榮獲「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稱號。供水也日益擴大,全市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25萬噸,基本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長樂是國務院首批頒布的沿海開放縣(市),內聯外引,成效顯著,外向型經濟全方位拓展。至1998年底與日、美、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合同272項,總投資7.37億美元,合同外資5.69億美元,實際引資3.44億美元。1998年全市完成出口商品交貨總值15.12億元。長樂也是開展對外勞務合作的最早(縣)市。至1998年底,外派各類勞務人員1475人次。
長樂是著名僑鄉。早在唐末五代,就有王彥英舉家浮海避難新羅(今朝鮮南部)。南宋時期有漳坂人謝升卿,入贅安南(越南),寶慶元年(1225)立為安南王。歷代有人出國謀生創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移民、留學和勞務出國人數日見增多。據不完全統計,長樂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約10萬人,分布在世界53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都為僑居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奉獻聰明才智,也為長樂的家鄉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樂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清光緒年間,出現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客輪。但陸上交通運輸依舊是徒步肩挑。民國25年建成城關至營前公路,出現汽車運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交通運輸迅速發展,1980年內河航運每日36個航班,年客運量10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759.19萬人公里。公路通車裡程不斷增長。1994年全市有公路40條,實現村村通汽車,通車裡程348.13公里,1998年底增至621公里,比1978年增加382公里,增長1.6倍。長樂國際機場的正式通航,標誌着長樂立體交通格局的形成。
長樂郵政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民國時期設長樂郵局,後又設電報(信)局、電話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郵電事業逐步發展,設施、裝備不斷更新。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發展,郵電事業相應得到快速發展。1990年啟動移動通信。至1994年,全市有郵電支局11個、郵電所7個,郵路總長251公里。1998年,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720戶增加到7.62萬戶,電話普及率18.7部百人。移動電話2.54萬戶,無線尋呼4.78萬戶。程控電話總容量13.6萬門;郵電業務總量2.38億元,比1978年增長643.8倍,平均年遞增38.2%。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傳呼、傳真等快速傳遞通訊手段一應俱全,居國內領先水平。
改革開放以後,電力建設發展較快。長樂供電電壓等級從35千伏上升為110千伏和220千伏,供電能力及供電質量從滯後轉變為超前。1987年、1989年先後被國家水電部評為全國農村(小水電)優秀電網。到1996年,長樂已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7座,年供電量從1978年的1776萬千瓦增加到34641萬千瓦。
經濟的高速發展,給長樂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膳食結構漸趨科學,質量明顯提高。1994年,城鄉居民的糧食與副食比例分別是1∶3.71、1∶2.17。衣着也追求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城鄉高樓林立。僅1994年全市私人建房3832戶,面積429665平方米;購買商品房面積97334平方米。據調查,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11.79平方米、22.24平方米,分別是1978年的1.2倍、1.4倍。家庭耐用消費品日新月異,尋常百姓家也都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規劃由撤縣設市前的3.5平方公里擴大到60平方公里,已建成城區面積7平方公里,完成河下街舊城改造;新建和擴建文學路、西洋路、鄭和路、南山路、進城路、西進城路等近10公里的高等級城區道路。綠化工作成績顯著,綠化面積87.24公頃,綠化覆蓋率26%,通過省政府的綠化達標市的檢查。僑聯、裕利達、惠航、供銷、郵電等處高層建築相繼落成,城鄉住宅新區也相繼竣工,市容更新,舊貌變新顏。
長樂置縣時已有街市。明代有街市17處,清代有街市25處。民國時期,有京果行、杉木行、百貨、日用雜貨、家具、藥材、糧食、糕餅、水產、水果等多種行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國營、集體商業成為市場的主體。1958~1976年,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生產受到嚴重挫折,物資匱乏,票證供應的商品一度達100多種;集市貿易被取締,國營商業獨家經營,產品奇缺,商貿活動窒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國營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制,城鄉市場出現繁榮景象,集市貿易不斷擴大,商品流通領域非常活躍,1988年集市貿易成交額9751萬元,比1978年增加19倍。隨着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以個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1.01億元,比1978年增長44.1倍,比1949年增長354.4倍。[3]
交通
福泉高速公路境內10千米,以省道307線為主幹的公路通車358.5千米,內河航道124.5千米,主要碼頭營前、潭頭、松下、梅花、籌東,水運通沿海各大港口和香港等地。長樂國際機場1997年6月建成啟用。
文化
長樂是省會門戶、軍事要地。東北前沿梅花鎮居閩江口南岸突出部,為海上入福州的要隘;沿江的營前、琴江、金剛腿與福州的馬尾、閩安隔水相對,互成犄角,控扼閩江咽喉。古代梅花先後設巡檢司、千戶所;戚繼光屯兵瀛州(今營前)剿倭。清雍正六年(1728)在琴江建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拱衛省城,民族英雄林則徐為該營臨江照壁題「海國屏藩」。東部海岸線長而曲折,多港灣澳口,古今均有軍隊駐防。
長樂民間自古盛行練武術、划龍舟、耍獅、舞龍燈等體育活動,尤以武術在海內外影響深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群眾體育運動蓬勃開展,成立各種體育組織,體育隊伍日益擴大,城鄉體育運動普遍開展。1992年國家體委授予長樂「武術之鄉」稱號。1996年國家體委授予長樂「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1979~1998年長樂向國家隊、省體工隊及各體育院校輸送優秀體育人才297人,其中陳洪太、黃寶挺被國家體委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鄭茂榮、許玉官、鄭榮獲「國家級運動健將」稱號。 長樂人民富有愛國精神和革命傳統。明代,長樂人民自發配合官軍,在梅花洋和上洞江平原等地痛殲倭寇。清光緒十年(1884)法國侵略軍在孤拔的帶領下突襲馬尾軍港,琴江水師旗營官兵及長樂沿江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的生命代價,使法軍占領福州的陰謀不能得逞。民國17年4月,中共地下黨組織在玉田地區創建了長樂縣最早的黨支部,發動組織農民群眾開展減租、反霸鬥爭。長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頑強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和漢奸賣國賊。民國30年,長樂抗日游擊總隊與日、偽軍激戰5次皆捷。其中琅尾港一役,擊斃日本侵略軍馬營司令中島中佐等官兵42人,戰績轟動海內外,得到中共華東局嘉獎。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保衛中共福建省委機關,保衛紅色基地,長樂革命基點村廣大群眾粉碎國民黨保安團的屢次「圍剿」,跟着共產黨投身於解放戰爭,積極開展減租減息,嚴懲惡霸和「三抗」(抗徵兵、征糧、徵稅)等活動,襲擊國民黨鎮公所,殲滅國民黨反動武裝。民國34年下半年至民國36年夏,玉田龍捲墓成為中共福建省委和閩中特委駐地之一。1949年8月16日,閩中游擊支隊長樂大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長樂全境。長樂人民從此改變受壓迫、受奴役的悲慘命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空前的革命熱情,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長樂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改革開放後,文藝創作繁榮,碩果纍纍,湧現出許多優秀作者,1979~1998參加地區級以上展覽、表演以及在地區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共有1600多件(篇),其中獲全國級獎26件,較突出的有音樂作品<兩隻小鷓鴣>、攝影作品<黃山素描>。全市有省作家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作家協會會員8人;省詩詞學會會員10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0人;省攝影家協會會員7人,中國攝影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6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4人;省、福州市舞蹈家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曲藝家協會會員3人,省曲藝家協會會員8人。他們的作品和表演在國內外屢屢得獎。「海濱鄒魯」之譽以長樂為最,有重大影響的文學家、藝術家比比皆是,其中有古代畫龍高手陳容,當代文壇泰斗謝冰心,著名文學家鄭振鐸,被譽為北梅南奏的表演藝術家鄭奕奏,著名電影導演陳懷凱、陳凱歌,書畫家李兆珍、黃葆鉞,書畫篆刻家陳子奮、潘主蘭、潘懋勛、周哲文等。[4]
旅遊
城區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鄭和碑)詳載鄭和七下西洋經過,為研究我國航海史及中外交往史重要資料。塔坪山鄭和公園內的三峰寺塔(聖寺寶塔)是研究宋代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北郊六平山(鹿屏山)素擅泉石之勝,尚存50餘處宋明摩崖石刻。首石山(狀元峰)「首石凝雲」為古吳航十二景之一,河下江為鄭和艤船處,航城石龍山麓江水海水分界處的巨石「金剛腿」逼真壯觀。營前東嶼有游擊隊烈士紀念碑,首祉松下有抗日陣亡軍民紀念碑。首占叢葬墩是戚繼光抗倭戰場。古槐竹田西興寺景區,巨石疊嶂而成天然岩洞(疊翠岩),下沙-文武砂海濱風景區譽稱「南國北戴河」。溪湄有清代名醫陳修園墓,南陽村曾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和閩中游擊隊司令部駐地。文嶺阜山姚坑為宋代狀元陳文龍、姚勉故里,潭頭晦翁岩為宋代理學家朱熹講學處,嶺南尚存明代狀元馬鐸舊居。梅花有琉球刺繡能手蔡夫人廟。鶴上沙京蓮花山下龍泉寺始建於南朝,曾與鼓山湧泉寺、福清黃檗寺齊名。名勝古蹟還有航城龍門後澳圓覺寺,文昌祠、仙跡觀,營前太華寺、青雲寺、文殊寺,鶴上魁龍碑,古槐竹林寺,湖南石豬嶺,漳港南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