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角麦蚜

长角麦蚜危害状
[1]

长角麦蚜属于同翅目蚜虫科,在台湾因温度、湿度及食料等适其发育生长,终年皆行孤雌生殖,无明显之越冬现象。[1]

目录

型态

若虫

初生若虫淡绿色,触角及足均透明,取食后体色转为绿色或淡黄色,复眼红色,触角6节。成长若虫体长2.1至2.2公厘。

无翅胎生雌蚜

体色随季节变异,冬春为深绿,其后随温度增高而转淡绿,夏季为淡黄绿色,十月后转为淡绿,至十二月低温又转为深绿。复眼深红,胸部背面两侧有暗褐色斑纹。腹背两侧各有6个暗褐色斑点。触角六节,与虫体等长或略长,第三节基部有圆形感觉器0至4个,第五、六节各一个。腹管黑色,其长度约为管中央部位之10倍,管之末端具网状纹。尾片为淡黄色,其长度约为腹管之三分之二,两侧各具毛3根。体长2.3至2.9公厘。

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1.4至2.8公厘,头胸部多呈暗绿色,复眼赤褐。头部额瘤显著,向外分开。触角暗褐色与虫体等常或略长,由6节组成,第三节有感觉器6至18个,第五、六节各有一个。腹部绿色至黄绿色,有时桃红色,背侧各有4个褐色斑纹。翅透明,翅脉淡绿。足及腹管颜色与无翅雌虫相同。尾片与腹部同色,每侧具毛4至5根。[2]

寄主植物

水稻、小麦大麦燕麦、裸麦、稗、甘蔗、茭白、早熟禾、看麦娘、李氏禾、马唐、双穗雀稗、狗牙根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1]

危害状态

在水稻生育初期,成虫及若虫都群集于叶背或嫩茎上危害,被害部呈现黄色小斑,影响植株发育,密度高时可导致稻株黄化枯萎,在抽穗期后,被害严重者多莠而不实,若结实其品质及产量亦受显著影响。除直接危害外,蚜虫所分泌之蜜露可诱发污煤 病,影响稻株之光合作用,而导致榖粒不充实外,并使稻榖褐变,影响稻榖之商品价值。

参考来源

  1. 1.0 1.1 长角麦蚜 (PDF). 行政院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 植物保护图鉴 (中文). 
  2. 长角麦蚜. 行政院农业委会 农业试验所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