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角麥蚜
型態
若蟲
初生若蟲淡綠色,觸角及足均透明,取食後體色轉為綠色或淡黃色,複眼紅色,觸角6節。成長若蟲體長2.1至2.2公厘。
無翅胎生雌蚜
體色隨季節變異,冬春為深綠,其後隨溫度增高而轉淡綠,夏季為淡黃綠色,十月後轉為淡綠,至十二月低溫又轉為深綠。複眼深紅,胸部背面兩側有暗褐色斑紋。腹背兩側各有6個暗褐色斑點。觸角六節,與蟲體等長或略長,第三節基部有圓形感覺器0至4個,第五、六節各一個。腹管黑色,其長度約為管中央部位之10倍,管之末端具網狀紋。尾片為淡黃色,其長度約為腹管之三分之二,兩側各具毛3根。體長2.3至2.9公厘。
有翅胎生雌蚜
體長1.4至2.8公厘,頭胸部多呈暗綠色,複眼赤褐。頭部額瘤顯著,向外分開。觸角暗褐色與蟲體等常或略長,由6節組成,第三節有感覺器6至18個,第五、六節各有一個。腹部綠色至黃綠色,有時桃紅色,背側各有4個褐色斑紋。翅透明,翅脈淡綠。足及腹管顏色與無翅雌蟲相同。尾片與腹部同色,每側具毛4至5根。[2]
寄主植物
危害狀態
在水稻生育初期,成蟲及若蟲都群集於葉背或嫩莖上危害,被害部呈現黃色小斑,影響植株發育,密度高時可導致稻株黃化枯萎,在抽穗期後,被害嚴重者多莠而不實,若結實其品質及產量亦受顯著影響。除直接危害外,蚜蟲所分泌之蜜露可誘發污煤 病,影響稻株之光合作用,而導致榖粒不充實外,並使稻榖褐變,影響稻榖之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