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捨
鍥而不捨 |
qiè ér bù shě |
出 處 :《荀子》 體 裁 :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
鍥而不捨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為qiè ér bù shě,意思是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出自《荀子·勸學》。
目錄
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出現了文化盛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1]
譯文
堆積土石成為山丘,風雨就在山中興起;匯集水流成為淵澤,蛟龍就在淵中產生;積累善行,成為德行高尚的人,自然就會聰明睿智,具備聖賢的心意。所以不積累每次邁出的一小步,就不能到達千里之外;不積累每一條細小的水流,就不能匯成洶湧的江海。所以假如沒有深沉堅定的志向,就不會通曉事理;假如不願踏踏實實地做事,就不會取得顯赫驕人的成績。因此聲音不會細小到讓人無法聽見,行動不會隱秘到讓人無法看見,就好比是美玉藏在山中會使草木豐茂、明珠藏在淵中會使崖岸不枯一樣,只要不斷地積累善行,怎麼會不被人知道呢!
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裡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裡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裡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裡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麼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視頻
鍥而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