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是一種中國傳統古代兵器之一。鐧身成棒狀,端頂無尖,底部設有手把,四面向內凹陷,所以鐧被稱為「四面金裝鐧」,或「凹面鐧」。鐧身連把約長四尺。傳說中,唐代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1]。宋高宗時岳飛部下戰將牛皋也使用雙鐧。沒有鋒刃的鐧,更像是怒斥責罰的道具,而非取人性命、殘人肢體的兇器。通常也並非戰場上的攻堅之器,屬君子防衛用兵器。

目錄

象徵評價

中國古代將此兵器用於唯有秉持大公無私之心的人,才能領悟用鐧法的最高境界。『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描述的就是秦瓊。使鐧之人,必將成為公正和威望的化身。在中國民間小說中,鐧往往是鐵面無私、公正權威的象徵,描寫唐宋時期的小說中都有『秦叔寶』和『八賢王』受御賜黃金鐧的橋段,「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十分威風。鐧是騎兵破鐵甲之利器,全靠騎馬馳行來來借力抽打敵鐵甲裝兵。若論剛猛強橫,就是橫刀也不及鐧。

另有一種叫鐵尺的兵器,形狀和鐧相似,但四面不內陷,上粗下細,古代衙役、捕快專用,因為它易於攜帶,可暗藏在腰間。

兵器簡介

古兵器,類。英文Sword breaker。長而無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

亦作「簡」。武術短器械。鐧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棱,形狀相同,因得其名。鐧為銅或鐵製,長為四尺。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棱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棱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於手腕。鐧多雙鐧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2]

兵器特點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刀軮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視頻

鐧 相關視頻

龍泉的非遺文化龍鱗鐧,沒有點力氣的人都拿不動,很多年輕人都沒見過!
鐧的殺傷力十分可觀|兵器面面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