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草.賞析(張強)
作品欣賞
鋤草.賞析
——聶紺弩
何處有苗無有苗,每回鋤草總傷苗。
培苗常恨草相混,鋤草又憐苗太嬌。
未見新苗高一尺,來鋤雜草已三遭。
停鋤不覺手出汗,物理難通心自焦。
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以後,全國人民由於飽受連年戰爭之苦,從心裡熱愛、擁護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所以大幹社會主義熱情空前高漲。在戰爭中一向顛沛流離,沒有用武之地廣大知識分子,新中國給了他們穩定的工作和經濟收入,他們的心像一盆熾熱的火焰,在自己對口的工作單位上發光發熱。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國家接二連三搞起了政治運動。這些運動就像一瓢瓢冷水,澆在了全國人民大幹社會主義火焰上。特別是人們公認的那個「史無前例」就像天上的烏雲攜帶着傾盆大雨鋪天蓋地而來。十幾年的時間,光打倒的右派就有55萬人,這些人在當時來說都是有知識有能力,在單位上出類拔萃的人。改革開放後為了給這些人平反昭雪,中共黨中央專門成立了「55辦公室」,55萬人中,除了極個別的兩三個人以外,其餘的全部恢復了自由,安排了工作。聶紺弩《鋤草》就是寫的這個期間的故事。
《鋤草》用農民鋤草作比喻。農民鋤草是為了苗,是為了豐收。但是草和苗混一起,鋤草很容易傷苗。不鋤草又怕苗被草喝了,影響莊稼豐收。這種複雜矛盾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說明鋤草人的心是好的。眉聯和頜聯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接下來頸聯說還沒見苗長,但是草已經鋤了三遍。這就暗喻運動過於頻繁,已經得不償失了。尾聯「停鋤不覺手出汗,物理難通心自焦。」中的「心自焦」說明,作者不是為自己鳴冤叫屈也不是指責批評運動的發動者,而是關心國家的命運,擔心這樣做會適得其反,對國家沒有好處。
整首詩自始至終洋溢着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聶紺弩(1903-1986)新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20世紀最大的自由主義者」(周恩來戲語),湖北京山人。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聶紺弩的詩作新奇而不失韻味、幽默而滿含辛酸,被稱作「獨具一格的散宜生體」。1986年於北京病逝。[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