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鐺麥·
鈴鐺麥(學名:Avena fatuaL.)是禾本科、燕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鬚根較堅韌。稈直立,高可達120厘米,葉鞘鬆弛,葉舌透明膜質,
葉片扁平,微粗糙,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含小花,第一節穎草質,
外稃質地堅硬,第一外稃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芒自稃體中部稍下處伸出,
4-9月開花結果。分布於中國是南北各省。
也分布於歐、亞、非三洲的溫寒帶地區,並且北美也有輸入,生於荒蕪田野或為田間雜草。
該種植物除為糧食的代用品及牛、馬的青飼料外,常為小麥田間雜草,
其消耗的水分較小麥多1倍余,同時種籽大量混雜於小麥粒內,
使小麥的質量降低;又是造紙原料;也是小麥黃矮病寄主。印第安人以其種子供食用。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鬚根較堅韌。稈直立,光滑無毛,高60-120厘米,具2-4節。
葉鞘鬆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長1-5毫米;
葉片扁平,長10-30厘米,寬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邊緣疏生柔毛。
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長10-25厘米,分枝具稜角,粗糙;
小穗長18-25毫米,含2-3小花,其柄彎曲下垂,頂端膨脹;小穗軸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
其節脆硬易斷落,第一節間長約3毫米;穎草質,幾相等,通常具9脈;
外稃質地堅硬,第一外稃長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
芒自稃體中部稍下處伸出,長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
扭轉。穎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縱溝,長6-8毫米。花果期4-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蕪田野或為田間雜草。生於海拔1300-2400之間荒蕪田野或為田間雜草,生命力強,無法套種。
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南北各省。也分布於歐、亞、非三洲的溫寒帶地區,並且北美也有輸入。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主要價值
果實、全草功效應用: 收斂止血,固表止汗,補虛損。用於吐血,
虛汗,崩漏等症。[1]
飼料價值:
燕麥草放牧利用時,由於其含糖量高,適口性好,植株高大,莖細,葉量較多,宜於收割後調製乾草。
含粗蛋白質中等,無氮浸出物豐富,粗纖維含量中等同其他植物纖維來源相比,
燕麥乾草的中性洗滌纖維的含量更低,並且比其他含更高中性洗滌纖維的乾草更為適口。
燕麥乾草口味很甜,並富含高度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15%,
進口苜蓿一般在9%)燕麥乾草有近似黑麥草的含糖量,但更具有適口性和飼料價值,擁有「甜乾草」的美譽。
本種植物除為糧食的代用品及牛、馬的青飼料外,
常為小麥田間雜草,其消耗的水分較小麥多1倍余,
同時種籽大量混雜於小麥粒內,使小麥的質量降低;又是造紙原料;也是小麥黃矮病寄主。
危害
野燕麥生命力強,發育快,生長茂盛,競爭性很強。
黃淮麥區9~11月出苗,4~5月開花結果。種子成熟後落地,休眠2~3個月後發芽。
溫度10~20℃,土壤含水量50%~70%適於種子萌發。
在土深3~7cm處出苗最多,3~10cm能順利出苗,
超過11cm出苗受抑制。落地的種子,翌年萌發的不超過50%,其餘繼續休眠。
野燕麥出苗比小麥晚5—15d,苗期發育比小麥慢,拔節期生長迅速,
後期超過小麥,早抽穗,早落粒。從出穗到開始落粒,歷時最短13d,最長30d,平均25d。
野燕麥繁殖能力很強,單株結籽數高達400~500粒,個別植株甚至多於1 000粒。
再生能力也強,割除地上部分後,再發植株的高度、分櫱數、結籽數都超過原植株。
種子輕,有茸毛和芒,可以隨氣流和流水傳播,也可隨小麥種子、農家肥、農機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