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鈣鈦礦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錄

名詞解釋

鈣鈦礦一般為立方體或八面體形狀,具有光澤,淺色到棕色。它們可用於提煉鈦、鈮和稀土元素,但必須是大量聚集時才有開採價值。

基本信息

鈣鈦礦是指一類陶瓷氧化物,其分子通式為ABO3 ;此類氧化物最早被發現,是存在於鈣鈦礦石中的鈦酸鈣(CaTiO3)化合物,因此而得名。由於此類化合物結構上有許多特性,在凝聚態物理方面應用及研究甚廣,所以物理學家與化學家常以其分子公式中各化合物的比例(1:1:3)來簡稱之,因此又名「113結構」。呈立方體晶形。在立方體晶體常具平行晶棱的條紋,系高溫變體轉變為低溫變體時產生聚片雙晶的結果。

鈣鈦礦是以俄羅斯地質學家列夫 · 佩羅夫斯基 ( Lev Perovski )的名字命名的,其結構通常有簡單鈣鈦礦結構、雙鈣鈦礦結構和層狀鈣鈦礦結構。簡單鈣鈦礦化合物的化學通式是,其中X通常為半徑較小的或,雙鈣鈦礦結構( Double-Perovskite) 具有 組成通式,層狀鈣鈦礦結構組成較複雜, 研究較多的是具有通式以及具有超導性質的和三方層狀鈣鈦等。研究最多的是組成為的鈣鈦礦結構類型化合物。

組成為的鈣鈦礦結構類型化合物, 所屬晶系主要有正交、立方、菱方、四方、單斜和三斜晶系,A位離子通常是稀土或者鹼土具有較大離子半徑的金屬元素,它與12個氧配位,形成最密立方堆積,主要起穩定鈣鈦礦結構的作用;B位一般為離子半徑較小的元素(一般為過渡金屬元素,如Mn、Co、Fe等),它與6個氧配位,占據立方密堆積中的八面體中心,由於其價態的多變性使其通常成為決定鈣鈦礦結構類型材料很多性質的主要組成部分。與簡單氧化物相比,鈣鈦礦結構可以使一些元素以非正常價態存在,具有非化學計量比的氧,或使活性金屬以混合價態存在,使固體呈現某些特殊性質。由於固體的性質與其催化活性密切相關,鈣鈦礦結構的特殊性使其在催化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ABO3是一種具有獨特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A位一般是 稀土或鹼土元素離子,B位為過渡元素離子,A位和B位皆可被半徑相近的其他金屬離子部分取代而保持其晶體結構基本不變,因此在理論上它是研究催化劑表面及 催化性能的理想樣品。由於這類化合物具有穩定的晶體結構、獨特的電磁性能以及很高的氧化還原、氫解、異構化、電催化等活性,作為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在環境保護和工業催化等領域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鈣鈦礦複合氧化物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尤其經摻雜後形成的晶體缺陷結構和性能,或可被應用在固體燃料電池、固體電解質、傳感器、高溫加熱材料、固體電阻器及替代貴金屬的氧化還原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成為化學、物理和材料等領域的研究熱點。

標準鈣鈦礦中A或B位被其它金屬離子取代或部分取代後可合成各種複合氧化物,形成陰離子缺陷或不同價態的B位離子,是一類性能優異、用途廣泛的新型功能材料。

晶體形態

呈立方體晶形。在立方體晶體常具平行晶棱的條紋,系高溫變體轉變為低溫變體時產生聚片雙晶的結果。

晶體結構:在高溫變體結構中,鈦離子與六個氧離子形成八面體配位,配位數為6;鈣離子位於由八面體構成的空穴內,配位數為12。

物理性質

硬度:5.5-6

比重:3.97-4.04

解理:解理不完全

斷口:參數狀斷口

顏色: 褐至灰黑色

條痕:白至灰黃色

光澤:金剛光澤

折射率:N=2.34-2.3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