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客铜鼎
铸客铜鼎 |
名 称∶铸客大铜鼎 时 代∶战国 现 藏∶安徽博物院 |
铸客铜鼎,又名“铸客大铜鼎”、“楚大鼎”或“大铸客鼎”。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炊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现存西周以来最重的鼎,位列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1],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目录
出土和流传
楚大鼎在战乱年代伴帝王下葬,又在另一个战乱的年代重见天日。
20世纪早期,盗墓风气席卷全国,在这片埋满了珍奇异宝的土地上,盗墓者强取豪夺,大量文物被文物贩子转手到各地,甚至转卖出国,使得我国的历史瑰宝遭受了巨大损失。其中,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李三孤堆被盗挖,大量青铜器流失,而楚大鼎因为体积大,重量重,偷运困难因此幸免于难。
当时的安徽省地方政府抢救到楚大鼎之后,立刻将这件宝物辗转送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保护起来。然而不多久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安庆在战争中沦陷,多处陆路被封,为了将这批国宝运走,当时的政府决定走水路,将国宝藏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
然而,此时楚大鼎的沉重雄伟便成了弊端,因为难以搬运,楚大鼎被装进木箱子里,通过滚运的方式送到船上。这一下虽然保住了我们珍贵的国宝,却导致楚大鼎伤痕累累,脚掉了,耳朵脱落了,鼎身也裂开了……经过后期专家的专门修复,才让它恢复原状。
抗日战争胜利后,楚大鼎从重庆回到南京,又在全国解放之后,才被搬回安徽省内,先停在离南京较近的芜湖,然后运回合肥。
在这非常年代中,楚大鼎可谓是颠沛流离,伴随著动荡时事举步维艰,它曾被抛弃江边,被磕碰滚运,几易其所,支离破碎,才最终等到了和平的时刻。
但和所有的文物一样,这段伤痕累累的经历并未使楚大鼎的风华有所褪色,反而给了它更为摄人心弦的震撼感。
形制和纹饰
铜鼎通高113釐米,口径87釐米,耳高36.5釐米,腹围290釐米,深52釐米,足高67釐米,重达400千克左右。
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
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
铭文
鼎口平沿刻12字铭文:
“ | 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 | ” |
其开头即“铸客”二字,故依惯例得名“铸客铜鼎”;足和腹下刻有“安邦”二字吉语。
价值
1、楚大鼎是安徽省博物院八件“镇馆之宝”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楚大鼎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圆鼎,肚大能存,其容量甚至超过声名遐迩的国宝“后母戊大方鼎”。
3、楚大鼎出土于日军侵华的非常时期,见证了那段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抗日史实。因此,2014年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国家公祭鼎”正是采用了楚大鼎的姿态铸成,以慰在中华土壤上抛洒热血的英灵百姓[2]。
视频
铸客铜鼎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被永久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文物,太难得一见了!,搜狐网,2017-11-13
- ↑ 揭秘国家公祭鼎:凸显南京元素铸160字铭文,新浪网,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