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鑾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金鑾殿》中國當代作家李明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金鑾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什麼這麼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着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複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民間通常誤認為金鑾殿(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太和殿只是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太和門才是明代皇帝的聽政之處。屆時,太和殿門廳內設寶座,皇帝親臨聽取大臣奏事,並做出有關決策。這種表示封建帝王勤於政務的重要方式叫「御門聽政」。清康熙起,御門聽政改在內廷正門乾清門舉行。

繞過太和殿的東山牆,放眼望去,中和殿和保和殿就在不遠處。中和殿是皇帝在太和殿參加盛大典禮或朝會前,接受司禮官員們朝賀的場所。「中和」出自《禮記》,意思是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中和殿是一座方檐圓頂、四面開門的殿堂。殿頂正中有一鎏金圓頂,遠遠望去好像一顆巨大的寶珠,熠熠生輝。中和殿正中設有皇帝寶座,上方懸掛乾隆皇帝御筆「允執厥中」匾,寓意是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兩邊楹柱上的對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保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中的最後一殿。與太和殿相比,雖少宏偉壯觀之感,卻有一番靈秀之美。保和殿是舉行國宴、殿試的場所,特別是後者。我國科舉考試始於隋朝,成於唐朝,發展於宋朝、盛於明朝及清朝前期、衰敗於清朝後期、廢於清朝末代時期。自乾隆皇帝五十四(1789年)年之後,保和殿成為科舉考試最高級別的考場。殿試的題目由皇帝親自定題,親自主考。保和殿內寬敞明亮。殿堂中懸掛着乾隆皇帝御書「皇建有極」匾,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兩旁柱子上的楹聯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接着,我們緩步來到乾清門和乾清宮。乾清門是紫禁城內廷的正門,皇帝日常早朝在這裡舉行。清順治皇帝開創御門聽政之先河。作為一項制度,則由康熙皇帝制定,執行較為嚴格。皇帝勤政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康、雍、乾三朝,堅持不懈,勵精圖治,出現了「康乾盛世」。

乾清宮,在明朝年代和清朝初,都是皇帝的寢宮。「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徹」的意思。既象徵國家安定,天空透徹而明朗,又象徵皇帝執政猶如清澈的天空之坦蕩而一統天下。

登上乾清宮的台階,一眼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額。題寫這塊匾的是順治皇帝福臨。意思是:皇權鞏固必法天地,處事光明磊落。康熙皇帝對其父極為崇敬,贊道:「結構蒼秀,超越古今。」

走過乾清宮,迎面看到一座正方形滲金圓頂的宮殿,那就是交泰殿。這座宮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寓意是:乾清、坤寧天地相通、陰陽交泰,則成協和景象。這也象徵着皇帝、皇后之間的關係和睦與協調。

交泰殿中設有寶座,上面懸掛着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無為」匾額。出自《論語》: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古代的道家、儒家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清朝康熙皇帝提 「無為」,其目的是用封建禮教思想去感化人們,心甘情願地接受統治,而必實行刑法、武力去征服。交泰殿與坤寧宮相隔較近。「坤寧」出自《周易·序卦》,「坤,地也。故稱乎母。」《老子·道德經》有「地得一以寧」之句。

坤寧宮在明朝時,成為皇后的寢宮。清朝時為顯示皇后位主「中宮」之地位。專門把東曖閣設為洞房。皇帝結婚時,皇后要在此居住3天。東曖閣有乾隆御書楹聯一副:「天惟純佑命,俾爾戩穀,百祿是荷;民其敕懋和,綏以多福,萬壽無疆。」

不知不覺中,已近正午時分。按照我們團隊事先的約定,要在神武門洞口處集合。於是,我和老伴便直奔神武門而去。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

這次有目的地遊覽故宮,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它使我感受到了她的金碧輝煌,威嚴雄壯,不可一世;也感受到了她的心事浩茫,憂鬱不安,忍辱負重.....

我在對故宮的仰望中,頓生敬仰伴以靈魂的簌簌震撼。讓我真切地感受到 ,故宮是600年前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據有關資料介紹,故宮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裡,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誌着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着600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作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故宮的價值早已不限於朱紅高牆內的宮闕亭台,有形的故宮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場所和見證者;無形的故宮延續着中華歷史文脈,承載着國家記憶,彰顯着中華文化實力。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其最終的落腳點,是千千萬萬的今人與後人。正是秉持着這樣的目的,北京故宮正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輕一代。打造中的「數字故宮」,不僅注重博物館與社會的融合,也把多學科的跨界融合、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的跨界融合當作追求,塑造博物館的新形態。一旦這些「完美碰撞」擦出火花,故宮就「活」了起來、「火」了起來,產生1+1遠大於2的效果

[1]

作者簡介

李明,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