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䰾
簡介
金線䰾:別名洞魚_小鱸魚_波羅魚_小洞魚_菠蘿魚_金線魚_金錢䰾_滇池金線䰾,為鯉形目、鯉科、金線䰾屬、鯉魚系列品種,原產於亞洲中國雲南陽宗海、滇池、撫仙湖,野生於清澈的水域。1904年命名。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瀕危物種。20世紀60年代以後,酷漁濫捕、圍湖造田、水質污染和盲目引種威脅了滇池金線䰾的生存,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86年從滇池消失。2009-2020年,已累計有200萬餘尾滇池金線䰾魚苗投放到滇池流域。
雲南四大名魚之首,滇池珍味,國家2級保護野生動物。全身呈淡黃色,背部略帶青灰色,體側近背部有不規則黑斑點,各鰭均為金黃色。遊動時在陽光下熠熠閃亮,所以又被稱為金線魚。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2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黃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2℃±3℃
酸鹼範圍:6.8±0.3(PH) 硬度範圍:9±4(DH)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魚蝦
金線䰾形態特徵
體細長,側扁、頭中大、吻略尖,有兩對須,口角須長於吻須。頭的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頭後背部隆起。鼻孔位於眼的前上方,離眼前緣比離吻端為近。眼在頭側的前上方。口次下位,上頜長於下頜。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向前伸展,但左右不相連。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孔上角位於眼上緣水平線上。尾鰭叉形。體背部灰暗,腹部灰白,頭背及側線以上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疏密程度因個體而有差異。胸鰭、背鰭及尾鰭較黑。
金線䰾飼養方法
野生於與湖泊相通的洞穴中,以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為主食,也食少量的絲狀藻、藍藻和高等植物碎片。適宜在水溫25℃以下的水體中養殖,養殖方式以池塘養殖為主。人工飼養情況下,餌料為輪蟲、蛋黃、豆漿等,成魚的餌料為配合飼料,一般為沉性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不低於30%。
金線䰾雌雄分辨
金線䰾繁殖方式
卵生。產卵季節為春季,人工飼養,催產水溫16-22℃,最適水溫20℃。當親魚性腺處於IV期末期時,此時雌魚腹部膨大圓滾,肛門紅潤鬆弛,雄魚普遍能擠出精液,即對性成熟親魚使用馬來酸地歐酮和促黃體釋放激素肌肉注射進行催產,雄魚劑量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