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慶孫
基本信息
本 名 | 金慶孫 | 原 名 | 金雲來 |
出生時間 | 不詳 | 民族族群 | 朝鮮族 |
去世時間 | 1251年 | 職 業 | 高麗王朝武將 |
人物生平
金慶孫原名雲來,是新羅敬順王金傅之十一世孫。他本貫慶州(他死後這支金氏家族因蒙古侵略慶州而徙家全州,故被視為全州金氏),是平章事金台瑞次子,兄為高麗元宗之岳父金若先。
金慶孫出生前,他母親做了一個胎夢,夢見五色雲間一群人圍着一個青衣童子,從天降落她的懷中,於是懷了孕。金慶孫出生後,容貌俊美,頭上有起骨龍爪。他「性莊重和裕,智勇絕人,有膽略」,即使是在室內也會穿着正式,發怒時鬚髮就豎起來。 [1]
金慶孫出身高門貴族,再加上其兄金若先深受武臣政權首領崔瑀(崔怡)的器重並成為其女婿,所以他早年以蔭敘入仕,擔任了許多華貴顯要的官職。辛卯年(1231年)七月,蒙古帝國大舉入侵高麗,高麗蒙古戰爭爆發。高麗連戰連敗,咸新鎮、鐵州相繼失守並遭屠城。金慶孫時為靜州分道將軍,他率領衙內敢死士十二人,打開城門與蒙古兵力戰,使蒙古兵退卻。隨後蒙古增援部隊趕來,靜州居民認為城池無法守住,全部潰逃,金慶孫回城時已空無一人,於是率此十二死士登山夜行,在七天七夜沒吃飯的情況下轉移到龜州,與西北面兵馬使朴犀、朔 州戍將金仲溫共同抗擊來犯之敵。九月,蒙古兵臨龜州,金慶孫率十二死士與諸城別抄出城將戰,他於出城時訓令士卒說:「你們都是不顧性命、死而不退的人!」右別抄伏地不應,金慶孫便命令他們退回城內。金慶孫在戰鬥中手射蒙兵先鋒黑旗一騎,當地斃倒,十二死士因之奮戰,流矢中金慶孫之臂,鮮血淋漓,手仍然不停擊鼓。交戰了四五個回合後,蒙古兵退卻,金慶孫整隊還營。朴犀被他的勇敢所感動,親自迎拜並流淚,把龜州守城的重任都委任給金慶孫。[2]
蒙古兵圍城數重,日夜急攻,用車子滿載草木,輾而進攻,金慶孫用炮車鎔鐵液向蒙古兵傾泄,燒其草木,蒙古兵退卻。金慶孫坐在胡床上督戰,有石炮飛過金慶孫頭頂,當場打死後衛兵卒,左右請移動胡床的位置,金慶孫說:「不可,我動則士心皆動。」 經過20多天的苦戰,終於迫使蒙古兵撤退。後人對此評論道:「嗚呼!以孤城弱卒,拒天下方張桀驁之虜,使不得東下,衛國家屹然如山嶽,吾東方善守城者,安市之後,又有龜州,犀、慶孫之功,誠不細矣!」 [3]
高麗撤退到江華島後,金慶孫被任命為大將軍、知御史台事。丁酉年(1237年),金慶孫出任全羅道指揮使,當時全羅道有個叫李延年的人發動農民起義,自稱百賊都元帥(一說實為「百濟都元帥」),圍攻羅州。當時羅州官兵大都逃亡,金慶孫募集了30多名別抄,又以羅州為御鄉(高麗惠宗出生地)來感召百姓。有人以「兵少賊多」為由勸他不要出戰,被金慶孫呵斥。而李延年則深感金慶孫因龜州之戰而威望極高,欲生擒他來推為領袖,並不准用弓箭射擊,以免傷及金慶孫。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金慶孫直取李延年的項上人頭,使全羅道重獲安寧。 [4]
其後金慶孫被拜為樞密院知州事,接着升為樞密院副使。崔怡對他相當信任,金慶孫也對崔怡忠心耿耿,曾將其侄金敉慾火並崔怡之子崔沆的密謀泄露給崔怡。己酉年(1249年)崔沆上台後,深忌金慶孫的威信,把他流放到白翎島。兩年後,金慶孫的姻親吳承績(崔沆繼母大氏與前夫之子)被崔沆殺死,崔沆順便派大將軍宋吉儒到白翎島,把金慶孫淹死在大海里。人們都為他的死感到痛惜。[5]
史料記載
-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
參考資料
- ↑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金慶孫, 初名雲來, 平章事台瑞之子. 母夢, 五色雲間, 有眾環擁一靑衣童, 自天隨懷中, 遂有娠. 及生, 美容姿, 頭上有起骨龍爪. 性莊重和裕, 智勇絕人, 有膽略. 常處室, 必著皂衫如對賓, 怒則鬚髮輒豎. 早以蔭進, 歷華顯.
- ↑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高宗十八年, 為靜州分道將軍, 蒙古兵渡鴨綠江, 屠鐵州, 侵及靜州. 慶孫率衙內敢死士十二人, 開門出力戰, 蒙古卻走. 俄而, 大軍繼至, 州人度不能守, 皆奔竄. 慶孫入城, 無一人在者, 獨與十二士, 登山夜行, 不火食七日, 到龜州. 朔州戍將金仲溫, 亦棄城來奔, 兵馬使朴犀, 令仲溫守成東西, 慶孫守成南. 蒙古大至南門, 慶孫率十二士及諸城別抄, 將出城, 令士卒曰, 「爾等不顧身命, 死而不退者.」 右別抄皆伏地不應, 慶孫悉令還入城, 獨與十二士進戰. 手射先鋒, 黑旗一騎卽倒, 十二士因奮戰. 流矢中慶孫, 臂血淋漓, 猶手鼓不止. 四五合, 蒙古退卻, 慶孫整陣, 吹雙小笒還, 犀迎拜而泣, 慶孫亦拜泣. 犀於是, 守城事, 一委慶孫.
- ↑ 《東國通鑑》卷三一。
- ↑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二十四年, 為全羅道指揮使. 時草賊李延年兄弟, 嘯聚原栗·潭陽諸郡無賴之徒, 擊下海陽等州縣, 聞慶孫入羅州, 圍州城. 賊徒甚盛, 慶孫登城門, 望之曰, 「賊雖眾, 皆芒屩村民耳.」 卽募得可為別抄者三十餘人. 集父老, 泣且謂曰, 「爾州御鄕, 不可隨他郡降賊.」 父老皆伏地泣. 慶孫督出戰, 左右曰, 「今日之事, 兵少賊多, 請待州郡兵至乃戰.」 慶孫怒叱之, 於街頭, 祭錦城山神, 手奠二爵曰, 「戰勝, 畢獻.」 欲張蓋而出, 左右進曰, 「如此, 恐為賊所識.」 慶孫又叱退之. 遂開門出, 懸門未下. 召守門者, 將斬之, 卽下懸門. 延年戒其徒曰, 「指揮使, 乃龜州成功大將, 人望甚重. 吾當生擒, 以為都統, 勿射.」 又恐為流矢所中, 皆不用弓矢, 以短兵戰. 兵始交, 延年恃其勇直前, 將執慶孫馬轡以出. 慶孫拔劍督戰, 別抄皆殊死戰, 斬延年, 乘勝逐之, 賊徒大潰, 一方復定.
- ↑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三十六年, 崔沆忌慶孫得眾心, 流白翎島. 後二年, 沆弒繼母大氏, 幷投前夫子吳承績於江, 以慶孫為承績姻親, 遣人配所, 投海中. 慶孫累立大功, 朝野倚重, 遽為奸賊所害, 人皆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