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屬材料, 是指金屬元素或以金屬元素為主構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的統稱。包括純金屬合金、金屬材料金屬間化合物和特種金屬材料等。 (注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鋁)不屬於金屬材料) 。

金屬材料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金屬材料 [1]

定義 金屬元素或以金屬元素為主構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的統稱

包含 純金屬、合金、金屬材料金屬間化合物和特種金屬材料等

注意 金屬氧化物不屬於金屬材料

基本簡介

金屬材料一般是指工業應用中的純金屬或合金。自然界中大約有70多種純金屬,其中常見的有鐵、銅、鋁、錫、鎳、金、銀、鉛、鋅等等。而合金常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結合而成,且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常見的合金如鐵和碳所組成的鋼合金;銅和鋅所形成的合金為黃銅等。

基本種類

金屬材料通常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材料。

①黑色金屬又稱鋼鐵材料,包括含鐵90%以上的工業純鐵,含碳 2%~4%的鑄鐵,含碳小於 2%的碳鋼,以及各種用途的結構鋼、不鏽鋼、耐熱鋼、高溫合金、精密合金等。廣義的黑色金屬還包括鉻、錳及其合金。

②有色金屬是指除鐵、鉻、錳以外的所有金屬及其合金,通常分為輕金屬、重金屬、貴金屬、半金屬、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等。有色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純金屬高,並且電阻大、電阻溫度係數小。[2]

③特種金屬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結構金屬材料和功能金屬材料。其中有通過快速冷凝工藝獲得的非晶態金屬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納米晶金屬材料等;還有隱身、抗氫、超導、形狀記憶、耐磨、減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屬基複合材料等。

基本性能

一般分為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兩類。所謂工藝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加工製造過程中,金屬材料在所定的冷、熱加工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性能。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在製造過程中加工成形的適應能力。

由於加工條件不同,要求的工藝性能也就不同,如鑄造性能、可焊性、可鍛性、熱處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所謂使用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使用條件下,金屬材料表現出來的性能,它包括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等。

金屬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的使用範圍與使用壽命。在機械製造業中,一般機械零件都是在常溫、常壓和非常強烈腐蝕性介質中使用的,且在使用過程中各機械零件都將承受不同載荷的作用。

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性能,稱為力學性能(過去也稱為機械性能)。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是零件的設計和選材時的主要依據。外加載荷性質不同(例如拉伸、壓縮、扭轉、衝擊、循環載荷等),對金屬材料要求的力學性能也將不同。

常用的力學性能包括:強度、塑性、硬度、衝擊韌性、多次衝擊抗力和疲勞極限等。

基本特點

疲勞

許多機械零件和工程構件,是承受交變載荷工作的。在交變載荷的作用下,雖然應力水平低於材料的屈服極限,但經過長時間的應力反覆循環作用以後,也會發生突然脆性斷裂,這種現象叫做金屬材料的疲勞。

金屬材料疲勞斷裂的特點是:

⑴載荷應力是交變的;

⑵載荷的作用時間較長;

⑶斷裂是瞬時發生的;

⑷無論是塑性材料還是脆性材料,在疲勞斷裂區都是脆性的。

所以,疲勞斷裂是工程上最常見、最危險的斷裂形式。

金屬材料的疲勞現象,按條件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⑴高周疲勞:指在低應力(工作應力低於材料的屈服極限,甚至低於彈性極限)條件下,應力循環周數在100000以上的疲勞。它是最常見的一種疲勞破壞。高周疲勞一般簡稱為疲勞。

⑵低周疲勞:指在高應力(工作應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極限)或高應變條件下,應力循環周數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勞。由於交變的塑性應變在這種疲勞破壞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稱為塑性疲勞或應變疲勞。

⑶熱疲勞:指由於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熱應力的反覆作用,所造成的疲勞破壞。

⑷腐蝕疲勞:指機器部件在交變載荷和腐蝕介質(如酸、鹼、海水、活性氣體等)的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疲勞破壞。

⑸接觸疲勞:這是指機器零件的接觸表面,在接觸應力的反覆作用下,出現麻點剝落或表面壓碎剝落,從而造成機件失效破壞。

塑性

塑性是指金屬材料在載荷外力的作用下,產生永久變形(塑性變形)而不被破

壞的能力。金屬材料在受到拉伸時,長度和橫截面積都要發生變化,因此,金屬的塑性可以用長度的伸長(延伸率)和斷面的收縮(斷面收縮率)兩個指標來衡量。

金屬材料的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愈大,表示該材料的塑性愈好,即材料能承受較大的塑性變形而不破壞。一般把延伸率大於百分之五的金屬材料稱為塑性材料(如低碳鋼等),而把延伸率小於百分之五的金屬材料稱為脆性材料(如灰口鑄鐵等)。

塑性好的材料,它能在較大的宏觀範圍內產生塑性變形,並在塑性變形的同時使金屬材料因塑性變形而強化,從而提高材料的強度,保證了零件的安全使用。此外,塑性好的材料可以順利地進行某些成型工藝加工,如衝壓、冷彎、冷拔、校直等。

因此,選擇金屬材料作機械零件時,必須滿足一定的塑性指標。

耐久性

建築金屬腐蝕的主要形態

①均勻腐蝕。金屬表面的腐蝕使斷面均勻變薄。因此,常用年平均的厚度減損值作為腐蝕性能的指標(腐蝕率)。鋼材在大氣中一般呈均勻腐蝕。

②孔蝕。金屬腐蝕呈點狀並形成深坑。孔蝕的產生與金屬的本性及其所處介質有關。在含有氯鹽的介質中易發生孔蝕。孔蝕常用最大孔深作為評定指標。管道的腐蝕多考慮孔蝕問題。

③電偶腐蝕。不同金屬的接觸處,因所具不同電位而產生的腐蝕。

④縫隙腐蝕。金屬表面在縫隙或其他隱蔽區域部常發生由於不同部位間介質的組分和濃度的差異所引起的局部腐蝕。

⑤應力腐蝕。在腐蝕介質和較高拉應力共同作用下,金屬表面產生腐蝕並向內擴展成微裂紋,常導致突然破斷。混凝土中的高強度鋼筋(鋼絲)可能發生這種破壞。

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體壓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屬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標之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標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維氏硬度。

⒈布氏硬度(HB)以一定的載荷(一般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徑一般為10mm)的淬硬鋼球壓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時間,去載後,負荷與其壓痕面積之比值,即為布氏硬度值(HB),單位為公斤力/mm2 (N/mm2)。

⒉洛氏硬度(HR)當HB>450或者試樣過小時,不能採用布氏硬度試驗而改用洛氏硬度計量。它是用一個頂角120°的金剛石圓錐體或直徑為1.59、3.18mm的鋼球,在一定載荷下壓入被測材料表面,由壓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

根據試驗材料硬度的不同,可採用不同的壓頭和總試驗壓力組成幾種不同的洛氏硬度標尺,每一種標尺用一個字母在洛氏硬度符號HR後面加以註明。常用的洛氏硬度標尺是A,B,C三種(HRA,HRB,HRC)。其中C標尺應用最為廣泛。

HRA:是採用60kg載荷鑽石錐壓入器求得的硬度,用於硬度極高的材料(如硬質合金等)。

HRB:是採用100kg載荷和直徑1.58mm淬硬的鋼球,求得的硬度,用於硬度較低的材料(如退火鋼、鑄鐵等)。

HRC:是採用150kg載荷和鑽石錐壓入器求得的硬度,用於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鋼等)。

3 維氏硬度(HV)以120kg以內的載荷和頂角為136°的金剛石方形錐壓入器壓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壓痕凹坑的表面積除以載荷值,即為維氏硬度值(HV)。

硬度試驗是機械性能試驗中最簡單易行的一種試驗方法。為了能用硬度試驗代替某些機械性能試驗,生產上需要一個比較準確的硬度和強度的換算關係。實踐證明,金屬材料的各種硬度值之間,硬度值與強度值之間具有近似的相應關係。

因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變形抗力和繼續塑性變形抗力決定的,材料的強度越高,塑性變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

參考來源

  1. 關於金屬材料材質成分分析,為您推薦更多優質結果。
  2. 金屬材料材質成分分析-ICAS-CMA/CNAS雙重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