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蒿屬桔梗目
野茼蒿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互生,頭狀花序盤狀或輻射狀,中等大,在花期常下垂;小花同形,多數,全部為管狀,兩性,總苞片1層,近等長,線狀披針形,邊緣狹膜質,花期直立,粘合成圓筒狀,後開展而反折,基部有數枚不等長的外苞片。
- 中文學名野茼蒿屬
- 拉丁學名Crassocephalum
- 界植物界
- 科菊科
- 中國植物志77(1):304
- 亞 族千里光亞族
目錄
本屬描述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互生 ,頭狀花序盤狀或輻射狀,中等大,在花期常下垂;小花同形,多數,全部為管狀,兩性,總苞片1層,近等長,線狀披針形,邊緣狹膜質,花期直立,粘合成圓筒狀,後開展而反折,基部有數枚不等長的外苞片。花序托扁平,無毛,具蜂窩狀小孔,窩孔具膜質邊緣。花冠細管狀,上部逐漸擴大成短檐部,裂片5;花葯全緣,或基部具小耳;花柱分枝細長,線形,被乳頭狀毛。瘦果狹圓柱形,具棱條,頂端和基部具灰白色環帶。冠毛多數,白色,絹毛狀,易脫落。 全屬約21種,主要分布於熱帶非洲,我國僅1種。
下級分類
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野茼蒿簡介
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莖有縱條棱,無毛葉膜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裂,兩面無或近無毛;葉柄長2-2.5厘米。頭狀花序數個在莖端排成傘房狀,直徑約3厘米,總苞鍾狀,長1-1.2厘米,基部截形,有數枚不等長的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線狀披針形,等長,寬約1.5毫米,具狹膜質邊緣,頂端有簇狀毛,小花全部管狀,兩性,花冠紅褐色或橙紅色,檐部5齒裂,花柱基部呈小球狀,分枝,頂端尖,被乳頭狀毛。瘦果狹圓柱形,赤紅色,有肋,被毛;冠毛極多數,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期7-12月。
產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山坡路旁、水邊、灌叢中常見,海拔300-1800米。泰國、東南亞和非洲也有。是一種在泛熱帶廣泛分布的一種雜草。
全草入藥,有健脾、消腫之功效,治消化不良、脾虛浮腫等症。嫩葉是一種味美的野菜。[1]
繁殖方法
野茼蒿
野茼蒿以種子繁殖為主
採種處理:於9-10月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上採種。種子為小瘦果,上有許多白色冠毛,非常輕,容易隨風飄走。採收時,在野茼蒿植株附近鋪一塊塑料薄膜,將植株輕壓其上敲打,種子脫落。然後,去掉種子中的枝葉、雜質等,攤放於簸箕中晾乾。將晾乾了的種子儲藏於乾燥、通風、涼爽的地方,翌年春季播種。野茼蒿種子的壽命只有1年,陳種子發芽率很低。
播種育苗:3月上旬播種育苗。苗圃最好選向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灌溉方便的地塊。先翻地、耙平,做成寬1米、長6-10米的畦,將畦面土耙細、整平,再用掃帚拍實,然後用機動噴霧器播種,隨即用灑水壺澆透水1次,搭塑料小拱棚保濕、保溫。
苗期管理:播種後7-9天開始發芽,苗出齊後進行第1次除草。當苗高4-5厘米時進行第2次除草,並間苗,每隔3-5厘米留壯苗1株,結合間苗施稀薄人畜糞水1次,或用0.1%尿素水溶液噴霧於植株,以促幼苗生長健壯。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定
植地最好選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黃壤土、沙壤土。選好地後翻地,結合整地,每畝(667平方米)施用腐熟農家肥2000-25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後做成寬1米、長7-10米的平畦。
小苗移栽:4月中旬,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移栽。栽前按株、行距30×30厘米挖穴,每穴栽苗1株,栽後用人畜糞水澆定根肥1次,以提高成活率。
田間管理:⑴中耕除草,5月上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各進行1次中耕除草。⑵追肥,野茼蒿喜肥,要結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糞水追肥1次。⑶摘花蕾,花蕾會影響野茼蒿的食用價值、抑制側枝生長、縮短採收期及提高產量,因此,要隨時摘除花蕾。
病害防治
野茼蒿一般無病害發生,蟲害也很少,偶見白翅葉蟬為害。
農業防治:科學管理水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剷除地邊雜草。
化學防治:在1-2代成蟲遷飛高峰期和低齡若蟲高峰期用藥劑防治。每畝用10-30克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50克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或200-250克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對水30千克噴霧,主噴植株下部,要從地塊四周向中間噴施,以防害蟲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