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野心勃勃的多爾袞為何不稱帝?

多爾袞

來自網絡的圖片

野心勃勃的多爾袞為何不稱帝?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讀古代歷史故事,還原歷史真相——[1]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係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着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慾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里的。」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里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仿佛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