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酒大黄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格不同,

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中文名酒大黄外文名Jiu Da Huang

隶 属大黄药材炮制品

分 类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等

特 点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目录

原料加工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原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茎肥厚,茎直立,瘦果3棱形。切厚片或块,将大黄片用黄酒喷洒拌匀,微润后放锅内稍炒,取出晾干。

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

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10kg。

成分性能

形如大黄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

加热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

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大黄泻下作用弱,

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制大黄。

大黄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经。

制法

取饮片大黄,照酒炙法(附录Ⅰ)炒干。

性状

本品呈半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直径1~10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显颗粒性,偶有焦斑;

根茎部位者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部者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

无星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浅棕色。微具酒香气,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鉴别

(1)本品粉末棕黄色。除部分组织团块颜色加深外,具有与大黄项下〔鉴别〕项相同的粉末显微特征。

(2)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3)照大黄项下的〔鉴别〕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检查

土大黄苷 照大黄项下的〔检查〕土大黄苷项试验,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2.0%(中国药典2010年一部附录Ⅸ G)。

总灰分不得过10.0%(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 A)测定,不得少于22.0%。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5克,精密称定,照大黄项下〔含量测定项〕方法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

大黄酚(C15H10O4)、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不得少于1.0%。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

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贮藏

密封或密闭,置干燥处,防蛀。

用法用量

煎服,4-1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使用注意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

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

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制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正虚邪实证.[1]

参考资料

  1. 酒大黄,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