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鄧南光
出生 1907年12月5日
日治臺灣新竹廳北埔支廳北埔區
逝世 1971年6月16日(63歲)
臺灣
國籍 中華民國
母校 法政大學
職業 攝影師
知名於 台灣攝影先驅者
配偶 潘慶妹
兒女 鄧世光(長子)
父母 鄧瑞坤(父親)
吳順妹(母親)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新竹北埔人。攝影家。留學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參加攝影社團而走上攝影之路。發展並提倡即物性寫實功能的「自由影展」上有很大貢獻。從日本回國後,開設首家攝影器材行「南光寫真機店」,1922年結束營業回新竹故居。光復後,又重開「南光照相機器材行」。1952年與李釣綸創設「自由影展社」。1937—55年之間,走遍全省各地,拍攝島內風景,留下近6000張底片。1964年發起「臺灣省攝影協會」,任理事長。張照堂說他的作品「單純、精確,抒情而直覺的人性觸動」為其特色。(郭啟傳)

目錄

家族

鄧南光祖父姜滿堂,娶廣東籍鄧吉星女兒鄧登妹為妻,第一個孩子繼承鄧家香火,故從母姓,即鄧南光的父親鄧瑞坤。該家族日後成為地方上的富豪之一,地方稱為「新姜」,以別於被稱為「老薑」的姜秀鑾家族,並有「新姜比老薑辣」之說。[1][2]

姜滿堂暴富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法是他遇到1895年從臺北城潰逃的台灣民主國廣勇,獲得扁擔裡面的龍銀致富,所以他們家還拜扁擔,稱扁擔為「布施爺」[2]。當時廣勇在各地被劫財,後來人們建立忠義祠等來祭祀[3]。姜滿堂還集資建立了大壢老仙爺廟[4]

早年

鄧騰輝出生於北埔,17歲就前往日本接受高中、大學教育[1][5]。就讀法政大學經濟系時,參加寫真俱樂部,從此喜歡上攝影[5][6]。他最初使用的相機是Kodak Autographic Camera[6]。該年代攝影相機為奢侈品,但因家境好能給予支持,母親鄧吳順妹也賣了首飾支持[5]。當時他每天都背著沈甸甸的相機上學,並隨時用來捕捉身邊的人、事、物[1]

中晚年

攝影家張照堂評論鄧南光的作品,「充滿浪漫與落寞」,鏡頭單純,直接觸動人心,並將鄧南光攝影生涯分三個階段,一是留日時期的戰前風情,二是台灣風貌寫真,三是人像、女性特寫,其中以台灣風貌寫真最為豐碩[5]。鄧世光回憶父親早年是用較不易潮溼的紙做的底片保存冊,來收藏底片,並以微粒子顯影技術親自沖洗,品質較佳,因此很多底片重新放大還依然一樣精細[6]

1935年,鄧騰輝取得學士文憑後,回到台灣,在台北京町(今博愛路)開了一家照相材料行,名為「南光寫真機店」[1][5]。因此店名,同好都稱「南光先生」,後鄧騰輝乾脆以「鄧南光」自稱[5]。在《鄉愁.記憶.鄧南光》中,張照堂寫道,鄧南光店務之餘所思所想,是如何尋找拍攝題材、如何將寫實攝影在臺灣落實、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攝影家,而他選擇用行動來解決心中的疑惑[1]

兒子鄧世光表示,1935年到1944年為父親攝影巔峰期,父親走訪全臺灣拍攝了近六千張底片,有台北、新竹市街販夫走卒、北埔迎神賽會、客家婦女浣衣、採茶、樵夫砍樹、燒炭、牧童放牧、中壢望族吳鴻麒、吳鴻煎兄弟送行出征的鏡頭[5]。此外,鄧南光於1938年左右,對八釐米電影發生興趣,也嘗試拍了幾十卷,被日本當局選為台灣總督府登錄寫真家[6]。他也曾以子女為主角,以8mm攝影機拍攝「漁遊」、「動物園」兩部動態影像作品獲獎[5]。兩片被日本人頒獎為八釐米電影片佳作獎[6]。後來,因二次大戰趨烈,他關閉台北的店,返回北埔故居[5][6]。張照堂認為,該段時間為鄧南光創作量的顛峰階段,以相機作筆,撰寫影像日記,替該時代的臺灣情境,留下許多珍貴的見證[6]

戰後時期,鄧騰輝再回台北重開照相器材行,1951年獲聘為台灣文化協進會攝影委員,翌年創設自由影展社,每年舉辦一次攝影展[6]。他投入攝影的推廣,於1952年和張才、李鳴鵰一起出錢舉辦台北攝影月賽,後由台北攝影會接辦,更名「台北攝影沙龍」,每月舉辦比賽和展覽,繼續由他們擔任評審,長達十年之久,提攜了不少年輕攝影家[1]。鄧南光也與張才李鳴雕三人被冠稱「台北攝影三劍客」[7]


相關書籍

  •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台北:雄獅圖書,2002)
  • 廖春鈴、張照堂、簡永彬、菅原慶乃:《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
  • 古少騏作、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台北:遠流出版,2012)
  • 蔡榮光:《記憶拼圖: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竹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
  •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再見鄧南光 攝影全集典藏版》三冊(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參考

  1. 1.0 1.1 1.2 1.3 1.4 1.5 吳美枝. 不簡單的旁觀者 鄧南光攝影、攝心,也攝情. 中央社. 2015-03-10 [2017-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Chinese (Taiwan)). 
  2. 2.0 2.1 陳權欣. 北埔新姜比老薑辣 傳奇一窺家族全貌. 《中國時報》. 2012-01-09 (Chinese (Taiwan)). 
  3. 徐貴榮. 史事考 中壢忠義祠 奉祀河南兵異鄉魂. 《聯合報》. 2001-03-26 (Chinese (Taiwan)). 
  4. 彭新茹. 仙爺廟農曆7.23慶典 四鄉打結. 《中華日報》. 2015-07-14 [2017-11-27] (Chinese (Taiwan)).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何來美. 鄧南光 鏡頭記錄台灣. 《聯合報》. 2009-09-13 (Chinese (Taiwan)).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李青霖. 鄧南光影像日記 探索台灣人文寶藏. 《聯合報》. 1996-02-12 (Chinese (Taiwan)). 
  7. 趙慧琳. 前輩攝影家原片 被時間快速吃掉 國際視覺藝術中心主持人全會華催生攝影博物館 搶救台灣影像資產. 《聯合報》. 2003-07-05 (Chinese (Taiwan)).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