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站酷 的圖片

鄂州》是北宋孔武仲的作品之一。

孔武仲,字常父,北宋臨江新淦(今江西峽江縣)人,孔武仲先祖孔績,為孔子第四十代後裔,唐代進士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任吉州軍事推官,因黃巢起義[1],避亂至齊燕趙之地,任滿不得北歸,遂家於江西新淦。孔績為臨江孔氏第一世。繁衍至孔武仲,為孔子第四十七世。其父孔延之,字長源,慶曆二年(1042)進士,卒於熙寧七年(1074),贈正議大夫。

孔武仲與其兄孔文仲、弟孔平仲合稱「清江三孔」,在北宋文壇享譽頗高。孔武仲從小受到家族文化的薰陶,學識廣博,剛正敢言,是北宋政壇和文壇的一員干將。孔武仲於嘉祐八年(1063)赴京參加癸卯科禮部省試,獲進士第一,殿試為甲科第六名,調谷城(今湖北穀城縣)主薄。自此步入仕途,至元符元年(1098)九月卒於池州。

宦海沉浮三十年,是北宋政壇有一定影響的政治家,尤其是孔氏三兄弟與新法、黨爭等北宋重大政治事件之間的密切聯繫,不容忽視。文人兼具政治家的身份使得孔武仲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心繫國家,其出處沉浮的經歷以及自身剛直的個性註定了他不僅是文壇豪傑也是政壇君子。

鄂州

目錄

政治主張

孔武仲「幼力學,舉進士,進甲科」,多年的熟讀經史,父輩的模範導向,以及孔氏家族的思想淵源,使得他一進入仕途便懷有富國安邦的遠大理想。身處北宋變法革新、黨爭迭起的時代,更使他關心時局民生,在立法用人、德刑兼備以及寬恤民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合實際的政治思想和主張。

受孔氏家族影響,孔武仲推崇儒家的德政治國,他對當朝統治者的「寬仁秉德,忠恕宅心」、「盛德並容,至仁善貸」大加頌揚,就是希望統治者能夠實行仁政德治。中國封建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君王或偏重於德治,或偏重於法治,均暴露出一些弊端,孔武仲在主張德政的基礎上又提出關於法治的觀點。他認為法治與德治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廢。

孔武仲對國家財政也有超越他人的見解,他的理財意識是當時大多官員所不及的。他主張對賦稅制度進行改革,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賦稅政策:按照不同的戶籍實行夏秋兩種收稅形式,將戶籍分為三十九類,不同類別徵稅不同;並且建立完善的稅務登記制度,按村按戶登記,將納稅落實到個人,如此一來州縣的稅務官吏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知曉「一縣之盈虛」「一鄉之增損」,而且可以對那些「欺瞞隱竄」之人「指名見實,隨可摘發」。孔武仲的這套賦稅設想在封建社會的中古時期可算是非常先進的,對現今的稅收制度也有參考意義。

文學成就

孔武仲又是一位全能型的文人,不僅詩歌創作成就突出,他經史子集皆精,著述豐富。《宋史·孔武仲傳》記載其「所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外製》《雜文》共百餘卷」。但是這些作品除現存雜文22篇外,其他的作品均已散佚。

但從留存下來的這些作品仍然可以看出他在經學、雜文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民國胡思敬[2]在《清江三孔集跋》中評價孔武仲的文學成就雲:「宗伯文勝於詩。」尤其是他的雜著,常常採用寓言的形式說理,且構思新穎,用一種詼諧的語調錶達自己對社會事件的見解。

孔武仲創作的散文體裁眾多,涉及賦文、表文、狀文、祭文、銘文、序文、贊文、題跋文等文體。各體散文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孔武仲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作為孔家第四十八代傳人,他在散文之中注入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文人的修身,主要表現在為人至誠、好善忘勢以及以靜養心、曠達淡泊等方面。孔武仲沉浮官場三十餘年,在任職期間積極關注社會政治與民生,表現出了儒者特有的責任與擔當。在散文之中孔武仲亦關注百姓利益,流露出了強烈的民本思想,同時關心國家社稷,據實選賢任能。

視頻

鄂州 相關視頻

七年級下北宋的政治
30分鐘了解宋朝(北宋篇)

參考文獻

  1. 黃巢起義簡介 加速大唐走向滅亡的沉重一擊,趣歷史網,2014-03-21
  2. 胡思敬,博雅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