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宋益
鄒宋益 |
中文名:鄒宋益 |
鄒守益 (1491-1562) 字謙之,號東廓[1]。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老屋裡村)人[2]。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鄒守益一生尤其重視教育,崇尚簡易明白、樸實無華、直指本心[3]。他認為,教育是人後天賴以長進的最根本的途徑。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並對「致良知」作了充分的發揮。鄒守益著作有《東廓文集》、《詩集》、《學豚遺集》等。今有《東廓鄒先生遺稿》傳世。北鄉澈源鄒氏,是江南極負盛名名門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進士,一名解元,五名舉人,一名貢元。其中明正德年間的鄒守益最為名重。
本 名: 鄒守益
出生時間:1491
號:東廓
字 號: 謙之
去世時間:1562
目錄 經歷: 年表: 評價
目錄
經歷
鄒守益少年時便博覽群書,以理學氣節自命。17歲時,中江西鄉試。正德六年(1511)參加會試,當時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為同考官,見鄒守益考卷非凡,便將他拔為第一(會元),參加廷試又名列進士第三(探花),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任職僅一年,便辭職回鄉,專心研究程朱理學,但對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久思不得其解。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在贛州任地方官,鄒守益前往謁見,兩人反覆辯論「良知」之學。鄒守益對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學說以及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心領神會,極表贊同,使過去存在的疑慮一掃而空。他恍然大悟地說:「道在是矣!」於是拜王守仁為師,潛心鑽研陽明心學。王守仁對鄒守益的刻勵精進大加讚賞,他贈詩給鄒守益說:"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當年苦舊迷",只恨相見太晚。鄒守益從此成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與良友,並開始在贛州講學。
年表
嘉靖初年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鄒守益。鄒守益路過浙江,又會見了王守仁,相論問學一個多月。王守仁戀戀不捨,學生問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謂有若元,實若虛,犯而不校,謙之近之矣。」
嘉靖三年 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發了爭論世宗本生父尊號的事件,史稱「大禮議」。鄒守益剛正不阿,大膽上疏力諫,並指出世宗的行為違背禮教古訓,要求世宗糾正錯誤,信用忠臣。世宗大怒,下詔獄嚴刑拷打,並貶為廣德州判官。
在廣德,鄒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銷不在祀典的祠廟,建復初書院,延請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學者來講學,並作《諭俗禮要》在百姓中宣講。當時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賀對鄒守益在廣德務以教化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欽佩。
嘉靖五年 嘉靖五年(1526),鄒守益在從政之餘回到安福,與三舍劉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門弟子聯繫建立講會"惜陰會"。講會隔月舉行,每次五天。安福和吉安等地的同道聞風趕至,甚至象錢德洪、王鏡等王門高足也專程從浙中趕來。惜陰會的建立,為江右王學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王守仁聽說惜陰會建立,特作《惜陰說》予以高度的評價: 「同志之在安成者,閒月為會五日,謂之惜陰,其志篤矣。……知良知之運無一息之或停者則知惜陰矣。知惜陰者則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知微之顯,可以入德矣。……」
嘉靖六年 嘉靖六年(1527),鄒守益升為南京禮部郎中,廣德州的士民為頌揚他的政績,立生祠以紀念。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守仁去世,守益哀傷萬分。為繼承王守仁遺志,守益與湛若水、呂楠、錢德洪、王錢、薛侃等論學,講會不息,並在杭州建立天真書院,集同仁講學,傳播王學。
嘉靖十三年 嘉靖十蘭年(1534),鄒守益回到家鄉傳經講學。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倡導在家鄉興利除弊。他對縣內編修縣誌、族譜,重刻厘弊軍冊等盛事熱情支持並作序,主要有《安福叢錄序》,《安福糧總錄序》、《安福三刻縣誌總序》、《安福重刻厘弊軍冊序》、《遺愛集序》等。他崇尚忠義正直,疾恨邪惡奸詐,他作《李忠文公祠碑》以紀念李時勉,作《劉忠憨公祀典碑》以紀念劉球,大力張揚正氣。他還與劉邦采、劉文敏、劉子和等人創建復古、復真和連山諸書院,並作《重修學宮記》、《創建復古書院記》、《重修儒學記》以敘其事。他酷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每當閒遐之時,他便遊覽縣內的風景名勝,並多有唱詠。蚓《游武功上西石屋山》、《集雲庵》、《談道石》、《游機心潭至龍潭》、《同訥溪羅念庵劉三五游九峰》、《石屋山》、《游天台山》、《馬跡石》、《過三峰》、《歸自武功至瀑水岩》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清新瑰麗的詩作。
為了傳播王學,鄒守益還利用縣內書院,為四鄉會講授陽明理學精髓。春秋兩季則合五郡出青原為大會,郡邑鄉大夫都前往參加。這是繼惜陰會後,江西又一個聞名中國的學術盛會,來自江西乃至全國的王門弟子在這裡聚集一堂,探討學問。在鄒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
嘉靖十一年 嘉靖十七年(1538〉,鄒守益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為司經局洗馬,充經籠宮,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鑑。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執掌南京審林院。這期間鄒守益都是任文官,沒多少實權,原因是他剛正不阿,敢言直諫,為朝廷所顧忌,所以敬而遠之。在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後,鄒守益一上任就着手整頓學風,嚴格學校管理,激勵學生專心向學。後又因犯顏直諫被貶滴歸鄉。
評價
回到安福,鄒守益更「以覺人垂後為己任」,每月的初一、十五召聚門生講習於明倫堂,復古、復真等書院紛紛邀請他主講。鄒守益講學言語明白簡易,聽者很受啟悟。此時的"青原會"還在繼續進行,鄒守益成為青原會的主講。
然而王門弟子也並非人人都能遵守王守仁修己正身的那一套規矩,"精進者寡,因循者眾,是忽實修而崇虛談"。為了扭轉這種不良學風,保持過去"惜陰會"的傳統,嘉靖己菌(1549)正月初八,鄒守益作《惜陰申約》,嚴厲批評參加講會的部分會友的陋習,嚴格要求大家:"自今以往共決除舊布新之策,人置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會與家考之,鄉立一會與鄉考之。凡鄉會之日……相與虛心稽切:居處果能恭否?執事果能敬否?與人果能忠否?盡此者為德業,悖此者為過失。德業則直書於策以示勸,過失則婉書於策以示戒。其人會者策書姓名,下注願如約,其不願者勿強其續,願人者忽限時。"用以督促會友們的道德躬行。
為了敘述王守仁的生平、學術成就與學術傳遞,王守仁去世後,王門弟子合作編修《王文成公年譜》,守益被推為編修總裁。然而沒有等到《年譜》修成,便因病逝世,終年72歲。隆慶初(1567),贈南京禮部右侍郎,溢文莊。據歷史學家分析,真正得到王陽明理學真傳的就數安福的鄒守益。流傳於江西的江右王學,在鄒守益等人的努力下,最終成為王學最有力的繼承者。在越中流弊錯出的情況下,使陽明之道賴以不墜,鄒守益作為江右王學的開山與掌教,其王學造詣的精深和見解的超群是無與倫比的,其在傳播王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大量宣傳教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功不可沒。
他認為,道德教育的「懲忿窒欲」、「改過遷善」是人們達到良知的途徑。這途徑之上又有一個共同的指導原則「敬」。所謂「敬」,就是要「慎獨戒懼」,這是「良知精明而不雜於塵俗」的根本。只有保持慎獨戒懼,自身才能「常常精明,不為物慾所降」,就能改過遷善。也只有做到慎獨戒懼,才能「出門如賓,承事如祭」。小到個人修身,大到治理千乘之國,「直以『敬'為綱領」。然而慎獨戒懼又不是着意刻求,不是做作,不是要把「戒懼」緊繫心頭,而是要經常地保持心地的安寧,「不睹不聞」,否則,心神不定,「心無安頓處」,「失卻見在功夫」,道德修養,齊家治國也就失敗了。
詞條標籤: 教育家理學家鄒氏人物安福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
- ↑ 鄒守益 (1491-1562) 字謙之,號東廓,搜狐, ren.bytravel.cn/h...- 2022-5-5
- ↑ 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老屋裡村)人,百度文庫 - https://wenku.baidu.com/...- 2022-5-3
- ↑ 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鄒守益一生尤其重視教育,崇尚簡易明白、樸實無華、直指本心,搜狐, www.taomingren.com/b...- 20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