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哲
邦哲 [bāng zhé] 國家的賢哲。[1]
宋 歐陽修 《除文彥博易鎮判大名府制》:「眷言邦哲,實簡予衷。」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四歲喪父,雖家貧而好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館閣校勘,兩年後因替被貶的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又升知諫院、知制誥等職,贊助推行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上疏反對罷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數年後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學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後,被捲入濮議之爭中,頗受非議。宋神宗即位後力求辭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對熙寧變法的部分措施。 熙寧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師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文紆徐委曲,明白易曉,擅長抒情,說理暢達,影響了宋朝一代的文風 [82]。詩風雄健清麗,詞風婉約有致。此外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 ,蘇軾稱他「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今有詩詞文集《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