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德哲學》,中國現代倫理學著作。張東蓀著。1931年中華書局出版。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7章,約25萬字。提出先有社會,後有生活。認為價值可分為主觀價值和客觀價值。主觀價值以主觀為主體,衡量有無價值,是以自身對價值之經驗。客觀價值則可進行比較,故其價值不限於直接經驗。「總之,價值之所以為價值,在能對於生活本身而成其自然趨勢,滿其必然要求」。指出,客觀價值即所謂「文化」,也即「文明」。「文明雖以物質為表現而實以思想為根底」,「文明」可分為若干種,最低級為經濟價值,其次是政治價值,再是美的價值、信仰的價值、理智的價值,最高級的是道德價值。提出道德可分為創發的道德和禁抑的道德。人類道德是不斷進步的,對向上的道德要伸張、創造、發揚。道德也有向下墮落之勢,就必須有拘束的道德,即禁人之道德下墮,因此要有法律相配合。道德的發揚和禁抑,二者缺一不可。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在於改造「性格」,「性格」是後天鑄成的,而不是先天生就的,因而要進行道德教育,以完善其道德性格。認為社會上也有不道德者,不道德即為「惡」,「惡」主要來源於自然之惡、人性之惡、制度之惡,因此道德與不道德的根源是人性、自然、制度3種平列因素。認為道德的發展分為3個時期,並相應提出了道德判斷的3個標準。第1個時期叫「習俗道德」或「群體道德」,習俗即是行為的道德標準。第2個時期叫「個人道德」或「公民道德」,個人良心即是行為的道德標準。第3個時期叫「反覆思考之道德」或「理性道德」,理性即是行為的道德標準。認為習俗、個人、理性3種道德,從產生來看是前後相繼的,從趨勢來看則又是同時並存的。認為道德要受經濟、法律的制約。但是法律若無守法之良心與責任感,則法律就不足以獎善、懲惡。道德不能離開經濟,經濟也不能離道德而獨立,經濟行為之前必須有基本道德,否則經濟行為不能成立。還提出道德為文化之一,文化不斷進步,故道德也不斷進步。道德之進步要靠道德家,所以要崇拜學者、英雄、仁人義士。

本書在介紹古今中外各學派倫理學觀點的基礎上,闡發了作者的倫理觀點,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參考價值,但是書中否定道德是由經濟決定的,否定道德的階級性。

作者簡介

張東蓀(1887—1972),浙江餘杭人,曾任中國公學大學部學長兼教授,廣東學海書院院長,國立政治大學、私立光華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教授。曾擔任《時事新報》總編輯,創辦《解放與改造》雜誌。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研究,曾提出多元認識論的哲學體系。主要著作有《新哲學論叢》、《道德哲學》、《倫理學綱要》、《認識論》、《知識與文化》等。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1]、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

視頻

道德哲學 相關視頻

康德哲學系列十:「自律即自由」!康德道德哲學講了什麼
道德哲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類書,中學生讀書網
  2.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