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立異標新
《逐夢立異標新》,副標題:青春文學雜誌書研究,作 者: 王曉紅,張碩勛 著,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成立於1978年6月,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並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會科學[1]學術著作為主的國家級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後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的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1993年第一批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的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2]。
目錄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大眾媒介全面參與並有力推進着我國文學的快速演變,雜誌書就是新時期媒介融合的**呈現。本著作選擇新文學生態下的青春文學雜誌書作為研究對象,從梳理青春文學雜誌書發展歷史入手,運用文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學雜誌書的外部生態變化及其對內部生態中作家(編輯)、文本、讀者、傳播媒介、營銷渠道等諸多要素的影響與關聯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青春文學雜誌書的敘事策略和新文學生態下青春文學雜誌書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
作者介紹
張碩勛,男,漢族,1972年生、,甘肅省寧縣人,法學博士,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蘭州大學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多年來致力於大眾傳播、民族志傳播、文化傳播和媒介經營管理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在權威和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二十餘篇,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餘項,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兩項,其他類別項目六項。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
二 研究現狀與文獻綜述
三 研究方法與創新
四 相關概念釐清與界定
第一章 雜誌書源流探究
第一節 國外雜誌書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雜誌書源流考證
一 中國雜誌書源遠流長
二 「異軍突起」的中國內地雜誌書
三 「同中有別」的台灣地區雜誌書
四 近觀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與日本雜誌書之差異
第二章 青春文學雜誌書外部生態分析
第一節 青春文學發展的新場域
一 市場:大眾文學發展的根基與新型傳媒誕生的溫床
二 大眾文化的勃興與文學藝術的大眾化
三 消費社會的來臨與文化消費的嬗變
第二節 文學的邊緣化與泛化
一 出版改制與文學期刊困境
二 文學期刊突圍
三 文學的泛化
第三節 文本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分眾化
一 分眾化的現實基礎
二 分眾化的理論基礎
三 分眾化的實踐
第三章 青春文學雜誌書內部生態的嬗變
第一節 作家/編輯:明星化的生產者
一 青春作家的逐夢軌跡
二 青春作家的身份認同
三 青春作家/編輯的文學主張與文學理念
四 青春文學雜誌書作家/編輯的市場意識與讀者意識
五 青春作家對文學生態的改變與重構
第二節 被媒介建構的青春文學雜誌書
一 媒介對青春文學作家的塑造
二 進入「議程設置」的青春文學事件
第三節 粉絲化的讀者
一 粉絲文化的崛起
二 讀者閱讀的影像化、娛樂化和時尚化
三 自我宣洩與精神撫慰
四 跨越與融合不同傳播介質的文學接受
五 青春文學雜誌書對讀者的影響
第四章 青春文學雜誌書的敘事策略
第一節 青春文學雜誌書的敘事對象與主題
一 對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 對遠方的迷戀——流浪
三 對愛情的憧憬
四 對日常生活的描摹
第二節 青春文學雜誌書的敘事模式
一 第一人稱敘事
二 情緒化的敘事結構
三 可靠與不可靠的敘事者干預
第三節 青春文學雜誌書的混合媒介敘事
一 封面的視覺設計
二 圖像作為小說敘事的一部分
三 文字敘事中其他媒介敘事技巧的使用
四 視覺化的語言
第五章 青春文學雜誌書的「困局」與「新局」
第一節 生活的蒼白與藝術的膚淺
一 青春文學雜誌書作者寫作經驗單薄
二 藝術上的膚淺
三 文學神聖性、責任性的缺失
第二節 主流批評的缺失
一 媒體批評
二 同齡人的「酷評」
三 主流批評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節 生存之道:品牌創建與全方位延伸
一 國家出版政策的限制與解禁
二 品牌的創建
三 聯手新興網絡傳媒,實現品牌的全方位延伸
結語
一 如何看待文學與市場、媒介的關係
二 如何看待純文學與青春文學的關係
三 如何看待青春文學作家在藝術上的追求
四 如何看待青春文學雜誌書的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後記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我社簡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