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還龍袍(李培竹)

還龍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還龍袍》中國當代作家李培竹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還龍袍

1949年初,一隊國民黨軍,從武漢西撤至千里之外的巴山古城駐紮。

卻說這年初夏的一天,城中甘裁縫店鋪的竹簾被挑開,進來兩個衣着光鮮的女人。

正低頭忙碌的甘子瑜裁縫抬眼一掃,認出是駐軍師長夫人陶太太和丫鬟春杏。這陶太太曾找他做過幾回衣服,所以熟識。

甘子瑜笑臉迎道:「陶太太好!今日光顧小店,不知要做件什麼樣衣服?小店剛好進了幾匹上好洋布,您看看可有中意的料子?」

陶太太卻是一臉愁容地說:「謝謝甘師傅,我今天來不是做衣服的,是有難事相求。」

甘子瑜忙應道:「不知陶太太有啥難事?只管講,但能辦到的,小甘一定盡力。」

陶太太嘆口氣,取過春杏手中包裹,置於布案上,層層打開,小心取出一件繡着五爪金龍的衣袍攤開。

甘子瑜愣了愣,笑道:「陶太太從哪裡弄來一件戲服?有啥問題嗎?」

陶太太沉聲道:「甘師傅看仔細了,這不是戲服,是龍袍,是皇帝秋典時穿着的龍袍。」

甘子瑜大吃一驚,張口結舌道:「您、您說這是件龍袍?皇帝穿的?」

陶太太痛惜地說:「是啊,這是前清咸豐皇帝御製秋袍。實不相瞞,我家祖上是皇親,這件龍袍就是皇帝賞賜給家祖的。家祖疼愛我,就送給我了,跟着我兵荒馬亂地跑了大半個中國,多少值錢家當都丟了,就這件龍袍一直好好地帶在身邊,昨晚整理行裝時,卻不小心把胸襟處掛了個口子,心痛死我了。今天來就是想請甘師傅想法子修補一下,花多少錢都成。」

甘子瑜是裁縫世家出身,雖說才到而立之年,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師傅。饒是如此,他仍不敢接手修補龍袍的活。遲疑片刻道:「陶太太,小甘說實話,還真沒這個技藝修補龍袍。」

見陶太太一臉失落,忍不住又道:「您請稍等,我去叫家父來看看有法子沒,家父曾在京城學過手藝。」

陶太太忙點頭道:「你快請!你快請!」

時候不大,老甘師傅匆匆來到店裡,向陶太太問個安,說:「我看看。」

老甘裁縫淨過手,戴上老花鏡,虔誠地檢看龍袍,又仔細看看破損處,良久,直起身子說:「陶太太這件龍袍乃是緙絲法製作的龍袍,極其珍貴,所幸破損的口子小,又在單色處,但要修補也不是件易事,唯有錯紗繡來處理,費工費時,陶太太看——」

陶太太聽他說得上道,立刻滿臉生花,改換稱呼道:「老先生行家!請老先生務必費心補好龍袍,小婦人感激不盡。」說着,從手袋裡取出一根金條放於案上,又說:「我曉得修補龍袍錯綜複雜,用料講究,這是一點謝儀,請先收下,待修補好了,小婦人還有重謝!」

老甘裁縫笑道:「陶太太甭客氣,修補龍袍可是百年難遇的事,我們手藝人也求之不得。您放心,老漢會親自動手,保您滿意。」

「好!好!還請老先生不要聲張,避免麻煩。」

「我識得,我識得。老漢會在家裡另僻靜室幹活,定不叫他人知曉。」

陶太太辭去。老甘裁縫也忙着準備材料不提。

轉眼間過去六七天,陶太太到甘裁縫家來了兩次,眼見老甘裁縫專注繡補,也不好打擾,只得耐住性子在住所等候。

不料,一天清晨,人民解放軍突然發起解放巴山古城戰役,國民黨軍一觸即潰,陶太太來不及打招呼,便隨丈夫倉皇逃離古城。

待老甘裁縫修補好龍袍,發現古城已改換天地。此後,打聽了上十年,陶太太卻音信全無;臨終時,交待甘子瑜一定要保存好龍袍,等候陶太太來取。

時光荏苒,一晃過去了十幾個春秋。甘子瑜也成了古城人口中的老甘師傅。「文革」動亂時,有紅衛兵聽說他家藏有龍袍,曾上門抄家索取,要將其當作封資修的東西焚毀。

甘子瑜矢口否認,將龍袍埋藏於水缸底下,躲過劫亂;為此,他還被掛牌批鬥過好幾回。

甘子瑜育有四子一女,都習了他的裁縫手藝,其中尤以老三甘建民最為出彩。

其實,甘建民少時並不喜愛做裁縫,他的理想是當空軍飛行員。甘建民聰明好學,人生得俊朗,乒乓球也打得極好,在學校里算是個風雲人物。有回,在打乒乓球時,結識了另一個班的女同學張慧紅,互生愛慕,開始私下談朋友。

張慧紅的父母都是幹部,常年在鄉下駐點,家裡只有姐弟倆,給他們幽會提供了便利,二人感情迅速升溫,懵懂中竟偷食禁果,致張慧紅意外懷孕,待她母親發現端倪,已經顯懷,慌忙帶去醫院做人流手術,差點弄得大出血出人命。

消息沒瞞住,成為轟動一時的醜聞。

張慧紅父親惱怒之餘,硬是逼着學校給甘建民開除學籍的處分,自己則帶着全家調到外地,斷絕與巴山人的聯繫。那年,甘建民17歲,還有半年高中畢業。

甘建民在家悶了幾個月,甘子瑜勸他說:「這都是命啊,人要安分,還是學咱家的手藝吧,有門手藝傍身,餓不着凍不着,平安過一輩子也是福氣。」

甘建民答應學手藝,但他不認命,堅信自己一定能活出個人樣來。機會很快來了,「文革」結束,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他果斷跑出巴山,去廣州闖蕩;他心思活絡,技藝精湛,幾年後,名片上就印着一家大型製衣公司的業務副總職銜。

其間,甘建民曾悄悄去找過張慧紅,發現張慧紅已嫁作他人婦,便封存舊情,也不作成家之想,把他爹媽急得跳腳。

不知不覺,日子又翻過小二十年,甘子瑜不幸患上絕症。這天,甘子瑜將子女都召回家,讓老伴兒從箱底取出龍袍,交給甘建民,叮囑說:「老三哪,以後甘家的門臉你就挑頭撐起來,莫做虧心事給祖宗抹黑;還有這件龍袍,來歷你們都知道,你走南闖北結識的人多,要想法子找到陶太太家人,還給人家,了卻爹和爺爺的惦記。」

兒女都清楚父親是在交代後事,都含淚應允。甘建民握住父親的手說:「老爸放心,兒子一定會按您老說的做,保證不讓您老失望。」

辦完父親後事,甘建民飛到南方,毅然出讓自己股份,交卸職務,攜資回到古城;他決定在巴山創辦甘氏製衣公司,回饋家鄉,帶動鄉親一起致富。

政府部門自然給予熱情支持,在人們的期待中,一座大型製衣工廠很快建成。開業那天,甘建民請來了好些媒體記者做宣傳報道。揭牌儀式結束,又將眾人請到展廳,引到展示的龍袍前,講述了自家三代人保管龍袍,並一直等待、尋找主人的故事,贏得一片讚嘆聲。

故事愈傳愈廣,甘建民的製衣公司也因此被人熟知,令業內人士嘆服不已,都贊他有創意。

不久,還真有一個氣質優雅的中年女士找上門,自我介紹說叫程淑嫻,香港人,是陶太太的嫡親孫女。她是從報紙上看到報道後趕過來的。

程淑嫻說,她從小就聽祖母不止一次地講述這件龍袍的故事,祖母盼了幾十年,也沒盼到重見龍袍這一天,帶着遺憾離世了。他們家人原本已不抱希望找回龍袍,沒想到甘家人卻一直在尋找陶家人,這令他們非常感動,並表示願付巨資酬謝。

擔心甘家人不信,還帶了幾件陶太太當年在甘家縫製的衣服作證。

甘建民笑眯眯地說:「我信你,這件事只有我們兩家人清楚,因為兩位老人傳下來的細節吻合,你取走吧,我們不要錢,能了卻兩家老人的遺願,也是我們晚輩的心愿。」

程淑嫻歡喜地帶着龍袍回香港了。隔了一段時間,又來到巴山古城。她說自己開有商貿公司,想來和甘建民搞合作,外銷甘家成衣,互利互惠。

頻繁的接觸,二人竟互生情愫,熱戀上了;舉辦婚禮時,程淑嫻承認是自己主動追求的甘建民,親友們起鬨問她咋看中了甘建民?程淑嫻深情地說:「從第一次接觸到先生,我就感覺到他是個睿智善良、有擔當的男人,交往越久,越發敬服先生的誠信和仁慈家風;既然他未娶,我離異獨身,就主動追求嘍,上帝保佑沒有嚇跑他。」

甘建民與程淑嫻的婚事,在當地可是引起了不小轟動。對了,程淑嫻娘家人將那件龍袍當作嫁妝又帶回了甘家,兩人最終決定,將龍袍捐獻給了市博物館。[1]

作者簡介

李培竹,筆名巴山老牛,湖北竹谿縣人,現居襄陽市。作品散見於報刊及文學網絡平台,有多篇作品獲得徵文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