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还龙袍(李培竹)

还龙袍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还龙袍》中国当代作家李培竹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还龙袍

1949年初,一队国民党军,从武汉西撤至千里之外的巴山古城驻扎。

却说这年初夏的一天,城中甘裁缝店铺的竹帘被挑开,进来两个衣着光鲜的女人。

正低头忙碌的甘子瑜裁缝抬眼一扫,认出是驻军师长夫人陶太太和丫鬟春杏。这陶太太曾找他做过几回衣服,所以熟识。

甘子瑜笑脸迎道:“陶太太好!今日光顾小店,不知要做件什么样衣服?小店刚好进了几匹上好洋布,您看看可有中意的料子?”

陶太太却是一脸愁容地说:“谢谢甘师傅,我今天来不是做衣服的,是有难事相求。”

甘子瑜忙应道:“不知陶太太有啥难事?只管讲,但能办到的,小甘一定尽力。”

陶太太叹口气,取过春杏手中包裹,置于布案上,层层打开,小心取出一件绣着五爪金龙的衣袍摊开。

甘子瑜愣了愣,笑道:“陶太太从哪里弄来一件戏服?有啥问题吗?”

陶太太沉声道:“甘师傅看仔细了,这不是戏服,是龙袍,是皇帝秋典时穿着的龙袍。”

甘子瑜大吃一惊,张口结舌道:“您、您说这是件龙袍?皇帝穿的?”

陶太太痛惜地说:“是啊,这是前清咸丰皇帝御制秋袍。实不相瞒,我家祖上是皇亲,这件龙袍就是皇帝赏赐给家祖的。家祖疼爱我,就送给我了,跟着我兵荒马乱地跑了大半个中国,多少值钱家当都丢了,就这件龙袍一直好好地带在身边,昨晚整理行装时,却不小心把胸襟处挂了个口子,心痛死我了。今天来就是想请甘师傅想法子修补一下,花多少钱都成。”

甘子瑜是裁缝世家出身,虽说才到而立之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师傅。饶是如此,他仍不敢接手修补龙袍的活。迟疑片刻道:“陶太太,小甘说实话,还真没这个技艺修补龙袍。”

见陶太太一脸失落,忍不住又道:“您请稍等,我去叫家父来看看有法子没,家父曾在京城学过手艺。”

陶太太忙点头道:“你快请!你快请!”

时候不大,老甘师傅匆匆来到店里,向陶太太问个安,说:“我看看。”

老甘裁缝净过手,戴上老花镜,虔诚地检看龙袍,又仔细看看破损处,良久,直起身子说:“陶太太这件龙袍乃是缂丝法制作的龙袍,极其珍贵,所幸破损的口子小,又在单色处,但要修补也不是件易事,唯有错纱绣来处理,费工费时,陶太太看——”

陶太太听他说得上道,立刻满脸生花,改换称呼道:“老先生行家!请老先生务必费心补好龙袍,小妇人感激不尽。”说着,从手袋里取出一根金条放于案上,又说:“我晓得修补龙袍错综复杂,用料讲究,这是一点谢仪,请先收下,待修补好了,小妇人还有重谢!”

老甘裁缝笑道:“陶太太甭客气,修补龙袍可是百年难遇的事,我们手艺人也求之不得。您放心,老汉会亲自动手,保您满意。”

“好!好!还请老先生不要声张,避免麻烦。”

“我识得,我识得。老汉会在家里另僻静室干活,定不叫他人知晓。”

陶太太辞去。老甘裁缝也忙着准备材料不提。

转眼间过去六七天,陶太太到甘裁缝家来了两次,眼见老甘裁缝专注绣补,也不好打扰,只得耐住性子在住所等候。

不料,一天清晨,人民解放军突然发起解放巴山古城战役,国民党军一触即溃,陶太太来不及打招呼,便随丈夫仓皇逃离古城。

待老甘裁缝修补好龙袍,发现古城已改换天地。此后,打听了上十年,陶太太却音信全无;临终时,交待甘子瑜一定要保存好龙袍,等候陶太太来取。

时光荏苒,一晃过去了十几个春秋。甘子瑜也成了古城人口中的老甘师傅。“文革”动乱时,有红卫兵听说他家藏有龙袍,曾上门抄家索取,要将其当作封资修的东西焚毁。

甘子瑜矢口否认,将龙袍埋藏于水缸底下,躲过劫乱;为此,他还被挂牌批斗过好几回。

甘子瑜育有四子一女,都习了他的裁缝手艺,其中尤以老三甘建民最为出彩。

其实,甘建民少时并不喜爱做裁缝,他的理想是当空军飞行员。甘建民聪明好学,人生得俊朗,乒乓球也打得极好,在学校里算是个风云人物。有回,在打乒乓球时,结识了另一个班的女同学张慧红,互生爱慕,开始私下谈朋友。

张慧红的父母都是干部,常年在乡下驻点,家里只有姐弟俩,给他们幽会提供了便利,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懵懂中竟偷食禁果,致张慧红意外怀孕,待她母亲发现端倪,已经显怀,慌忙带去医院做人流手术,差点弄得大出血出人命。

消息没瞒住,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

张慧红父亲恼怒之余,硬是逼着学校给甘建民开除学籍的处分,自己则带着全家调到外地,断绝与巴山人的联系。那年,甘建民17岁,还有半年高中毕业。

甘建民在家闷了几个月,甘子瑜劝他说:“这都是命啊,人要安分,还是学咱家的手艺吧,有门手艺傍身,饿不着冻不着,平安过一辈子也是福气。”

甘建民答应学手艺,但他不认命,坚信自己一定能活出个人样来。机会很快来了,“文革”结束,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他果断跑出巴山,去广州闯荡;他心思活络,技艺精湛,几年后,名片上就印着一家大型制衣公司的业务副总职衔。

其间,甘建民曾悄悄去找过张慧红,发现张慧红已嫁作他人妇,便封存旧情,也不作成家之想,把他爹妈急得跳脚。

不知不觉,日子又翻过小二十年,甘子瑜不幸患上绝症。这天,甘子瑜将子女都召回家,让老伴儿从箱底取出龙袍,交给甘建民,叮嘱说:“老三哪,以后甘家的门脸你就挑头撑起来,莫做亏心事给祖宗抹黑;还有这件龙袍,来历你们都知道,你走南闯北结识的人多,要想法子找到陶太太家人,还给人家,了却爹和爷爷的惦记。”

儿女都清楚父亲是在交代后事,都含泪应允。甘建民握住父亲的手说:“老爸放心,儿子一定会按您老说的做,保证不让您老失望。”

办完父亲后事,甘建民飞到南方,毅然出让自己股份,交卸职务,携资回到古城;他决定在巴山创办甘氏制衣公司,回馈家乡,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政府部门自然给予热情支持,在人们的期待中,一座大型制衣工厂很快建成。开业那天,甘建民请来了好些媒体记者做宣传报道。揭牌仪式结束,又将众人请到展厅,引到展示的龙袍前,讲述了自家三代人保管龙袍,并一直等待、寻找主人的故事,赢得一片赞叹声。

故事愈传愈广,甘建民的制衣公司也因此被人熟知,令业内人士叹服不已,都赞他有创意。

不久,还真有一个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找上门,自我介绍说叫程淑娴,香港人,是陶太太的嫡亲孙女。她是从报纸上看到报道后赶过来的。

程淑娴说,她从小就听祖母不止一次地讲述这件龙袍的故事,祖母盼了几十年,也没盼到重见龙袍这一天,带着遗憾离世了。他们家人原本已不抱希望找回龙袍,没想到甘家人却一直在寻找陶家人,这令他们非常感动,并表示愿付巨资酬谢。

担心甘家人不信,还带了几件陶太太当年在甘家缝制的衣服作证。

甘建民笑眯眯地说:“我信你,这件事只有我们两家人清楚,因为两位老人传下来的细节吻合,你取走吧,我们不要钱,能了却两家老人的遗愿,也是我们晚辈的心愿。”

程淑娴欢喜地带着龙袍回香港了。隔了一段时间,又来到巴山古城。她说自己开有商贸公司,想来和甘建民搞合作,外销甘家成衣,互利互惠。

频繁的接触,二人竟互生情愫,热恋上了;举办婚礼时,程淑娴承认是自己主动追求的甘建民,亲友们起哄问她咋看中了甘建民?程淑娴深情地说:“从第一次接触到先生,我就感觉到他是个睿智善良、有担当的男人,交往越久,越发敬服先生的诚信和仁慈家风;既然他未娶,我离异独身,就主动追求喽,上帝保佑没有吓跑他。”

甘建民与程淑娴的婚事,在当地可是引起了不小轰动。对了,程淑娴娘家人将那件龙袍当作嫁妆又带回了甘家,两人最终决定,将龙袍捐献给了市博物馆。[1]

作者简介

李培竹,笔名巴山老牛,湖北竹溪县人,现居襄阳市。作品散见于报刊及文学网络平台,有多篇作品获得征文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