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的圖片

跳:tiào ㄊㄧㄠˋ,táoㄊㄠˊ。《說文解字》:"跳,蹶也。從足、兆聲。一曰躍也 。"。灼龜發於火其形可占者是兆之範式。足、兆兩範式疊加。足離地而欲落於前兆是跳之範式。

跳:tiào ㄊㄧㄠ

本義:兩腳離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動作。如:跳躍、跳水、跳蕩、跳躂、跳高、跳遠、跳舞、彈(tán )跳、暴跳如雷、跳樑小丑(指上躥下跳,興風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壞人)。

衍義:引申指"越過"。如:跳班、跳棋、跳槽。

衍義:引申指"一起一伏地動"。如:心跳、眼跳、心驚肉跳。

衍義:又用作姓 。

跳:táoㄊㄠˊ

衍義:古同"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跳

拼音; tiào,táo

部首; 足

字碼; 8DF3

五筆; khqi(98)khiq(86)

倉頡; rmlmo

鄭碼; jivr

字級; 2512121341534

平水韻; 去聲十八嘯

外文名稱; Jump

筆畫數; 13

字形源流; 統一規範簡化為"跳"

詳細釋義 跳:tiào ㄊㄧㄠ

(1) 足離地而欲落於前兆是跳之範式。本義:向遠處躍進。說明:"跳"的本義,相當於現代田徑比賽中"跳遠"動作。

(2) 同本義

跳,…一曰躍也。--《說文》

特跳此者。--《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跳往助之。--《列子·湯問》

狂生跳擲叫號

(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 又如:跳蹋(由生氣或着急而頓足);跳索(雜技中的一種繩技);跳鱗(跳出水面的魚);跳躑(上下跳躍)

(5) 越過障礙。

(6) 如:跳牆;跳過籬笆;跳讀(跳越章節讀書);跳牆驀圈(指偷盜的行為);跳門限(另換門庭);跳河(越過河;投河)

(7) 內動;一起一伏地跳。

(8) 如:心跳;眼皮跳;跳躍(跳動);跳踉(跳躍;跳動);跳巒(喻指起伏的山巒);跳蕭(撲騰,跳動)

(9) 上冒;冒出。

(10) 如:跳顯(顯露;顯示);跳浪(衝動,激動);跳蹙(形容水勢洶湧奔騰);跳波(翻騰的波浪);跳沫(飛沫);跳花(濺起來的水花);跳石(矗出水面的石頭)

(11) 通"逃"。逃走

漢王跳。--《史記·高祖紀》

(12) 又如:跳驅(疾速奔馳);跳追(疾速追逐);跳攻(快速奔襲)

跳:táoㄊㄠˊ

衍義:古同"逃"。

常用詞組 跳班、跳板、跳變、跳槽、跳動、跳房子、跳高、跳行、跳火坑、跳級、跳井、跳坑、跳欄、跳踉、跳樑小丑、跳馬、跳皮筋、跳傘、跳傘塔、跳傘員、跳神、跳升、跳繩、跳水、跳水池、跳台、跳騰、跳舞、跳箱、跳遠、跳躍、跳越、跳蚤、跳閘、跳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徒聊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蹶也。一曰躍也。《博雅》上也。《釋名》條也,如草木枝條務上行也。《莊子·逍遙遊》東西跳梁。《史記·司馬相如傳》馳波跳沫。《王褒·洞簫賦》跳然復出。《類篇》或作。

又《集韻》徒刀切,音陶。與逃通。《前漢·高帝紀》漢王跳。《注》如淳曰:音逃。謂走也。

又徒了切,音窕。《類篇》挑戰。

又徒吊切,音調。行貌。

說文解字 【卷二】【足部】跳

蹶也。從足兆聲。一曰躍也。徒遼切

說文解字注 (跳)蹷也。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跳。從足。兆聲。徒遼切。二部。一曰躍也。躍、迅也。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tiau5 tiau2 [東莞腔] tiau5 [沙頭角腔] tiau2 tau2 tiau5 [寶安腔] tiau5 tiau2 [台灣四縣腔] tiau5 tiau2 [客英字典] tiau5 tiau2 [梅縣腔] tiau2 tiau3 tiau5 [陸豐腔] tiau5 [客語拼音字彙] tiau2 tiau4

◎ 粵語:tiu3

重慶方言:①囂張,例句"那個棒棒軍好跳喲"這裡的跳就是囂張的意思。[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