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跋燭之咨是漢語詞彙,拼音bá zhú zhī zī ,出自《舊唐書·柳公權傳》。[1]

[]

跋燭之咨(跋燭之咨) 《舊唐書·柳公權傳》:「每 浴堂 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燭,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後以「跋燭之咨」指君王之恩遇徵詢。 宋 汪藻 《謝除翰林學士表》:「學非閎博,難酬跋燭之咨;思或淹滯,將誤掣鈴之召。」

公權字誠懸。幼嗜學,十二能為辭賦。元和初,進士擢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夏州,闢為掌書記。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見,謂公權曰:「我於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遷右補闕、司封員外郎。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歷穆、敬、文三朝,侍書中禁。公綽在太原,致書於宰相李宗閔云:「家弟苦心辭藝,先朝以侍書見用,頗偕工祝,心實恥之,乞換一散秩。」乃遷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復召侍書,遷諫議大夫。俄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士。便殿對六學士,上語及漢文恭儉,帝舉袂日:「此浣濯者三矣。」學士皆贊詠帝之儉德,唯公權無言,帝留而問之,對日:「人主當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浣濯之衣,乃小節耳。」


時周墀同對,為之股慄,公權辭氣不可奪。帝謂之曰:「極知舍人不合作諫議,以卿言事有諍臣風彩,卻授卿諫議大夫。」開成三年,轉工部侍郎。嘗入對,上謂之曰:「近日外議如何?」公權對曰:「自郭旼授邠寧,物儀頗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無過,自金吾大將授邠寧小鎮,何事議論耶?」公權曰:「以旼勛德,除鎮攸宜。人情論議者,言旼進二女入宮,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宮參太后,非獻也。」公權日:「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因引王珪諫太宗出廬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內使張日華送二女還旼。公權忠言匡益,皆此類也。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