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
-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
-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
足三里穴——長壽第一穴
足三里穴 | |
---|---|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1]
目錄
取穴方法
- 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2]
- 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穴名釋義
- 經穴名Zú sān lǐ,足三里。《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聖濟總錄》名足三里。別名鬼邪、下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 穴名解釋,「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 穴位含義胃經氣血在足三里形成較大的氣血場。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足三里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定位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胃腸虛弱、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癭氣、腸雷鳴、腹瀉、便秘、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胃下垂、尿路感染、下肢不遂、高血壓、肥胖、口臭等。
操作
斜刺0.5-0.8寸。
臨床運用
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肝炎、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休克、失眠等。
所屬經絡
本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治療範圍很廣,包括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為長壽第一保健要穴。
配伍
- 配沖陽、仆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 配天樞、三陰交、腎俞、行間,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 配曲池、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 配梁丘、期門、內關、肩井,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 配上巨虛、三陰交、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 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 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 配脾俞、氣海、腎俞,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相關論述
- 《靈樞》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 《靈樞》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 《外台》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