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赵生群[1] 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晋升教授,1998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主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兼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奖学金评委、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成员、《史记》修订项目主要负责人。

赵生群
出生 1957年2月
江苏宜兴
国籍 中国
职业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
知名于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兼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奖学金评委、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
知名作品太史公书研究
史记文献学丛稿》
春秋经传研究

目录

个人经历

  •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
  • 1982年2月留校任教至今;
  • 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
  • 1993年受聘为硕士生导师;
  • 1995年晋升为教授;
  • 1995年至199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2000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

作品

《太史公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史记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11月)。主编《古文献研究集刊》。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光明日报》、台湾《大陆杂志》、《孔孟学报》、《孔孟月刊》、《经学研究论丛》、《文哲研究通讯》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相关论著和观点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文摘》、《中国史研究年鉴》、《文摘报》、《社会科学报》、《文学遗产》、《书品》、《文史知识》、《史记研究史略》、《史记研究》、《史记教程》、《史记研究概论》等书刊转载、摘登、介绍100次以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古典文献学》、《校勘学》、《经学研究专题》、《史学研究专题》、《论语导读》、《孟子导读》、《左传导读》、《史记导读》、《汉书导读》等课程。 个人教学、开设讲座情况: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校勘学》、《论语导读》、《孟子导读》、《左传导读》、《史记导读》、《汉书导读》、《经部文献专题研究》、《史部文献专题研究》、《左传会读》、《史记研究》等课程。

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开设讲座数十次。

个人科研情况

长期从事经学文献研究、史传文献研究、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3项。主持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史记》修订工作。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撰写学术专著6部,参编教材及专业书籍10余部。

2013年10月19日,《史记》修订本在新加坡、伦敦、纽约、东京、多伦多、圣地亚哥等全球25个城市30余家书店同步发行,这在中国古籍出版史上尚属首次。此书入选《光明日报》“2013年十大文化亮点”、《中华读书报》“2013年十大文化事件”,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2013)年度卓越传播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大奖励,获评香港“2013年年度藏书”之首,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斯坦福、哥伦比亚、剑桥、首尔、东京、早稻田、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数十所国外著名大学和图书馆收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0余家媒体300多次报道《史记》修订本。

主要学术专著

1.《太史公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史记〉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5.《春秋左传新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左传〉疑义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7.点校本《史记》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精装版,2014年平装版。

主要学术论文

1.司马谈作史考,《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关于《史记》的两个断限,《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3.《诗经》时代逸诗三题,《南京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

4.《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人文杂志》1984年第2期:

5.论司马谈创《史记》五体,《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6.《史记》的体例与褒贬,《人文杂志》1985年第3期;

7.《史记》与《春秋》,《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8.论孔子对《史记》的影响,《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一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年11月;

9.《史记》太初以后记事考,《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10.扬马辞赋讽谏论,《文史哲》1987年第2期;

11.西汉乐府考略,《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1期;

12.太史公为官名新证,《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13.论孔子删诗,《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二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年12月;

14.读《汉书·诸侯王表》札记,《文教资料》1988年第6期;

15.读《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

16.《史记》校读札记,《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7.论《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18.读《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札记,《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8月;

19.《史记》太初以后记事特征初探,《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20.《汉书》校读札记,《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三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7月;

21.司马迁生年研究综述,《文教资料》1993年第2期;

22.《史记》体例平议(上),《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23.《史记》体例平议(下),《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24.读《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札记,《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五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25.论《史记》的述史构架,《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26.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发展,(韩国)《翰林大学魏晋社会思想研究特辑》,1995年12月;

27.司马迁所见书新考,《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28.司马迁所见《孙子兵法》《新语》考,《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29.《史记》标题论,(台湾)《大陆杂志》1996年第4期;

30.读《汉书·百官公卿表》札记,《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31.论《左传》为《春秋》之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辑),1997年12月;

32.《史记》标题新论,《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33.论《左传》无经之传,(台湾)《孔孟学报》1998年9月总第76期;

34.《左传》有经无传辨,《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35.论孔子作《春秋》,《文史》1999年第2辑总第47辑;

36.论三传不书之例,(台湾)《经学研究论丛》1999年总第7辑;

37.略论《左传》事实与解经之关系,《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8.司马迁生年新考,《文教资料》1999年第6期;

39.从《正义》佚文考定司马迁生年,《光明日报》2000年3月3日第Z07版;

40.《左传》解经特征论,《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41.三传以事解经比较(合撰),《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42.《左传》解经特征论,(台湾)《孔孟学报》2000年9月总第78期;

43.也谈司马迁生年考证中的史料鉴别问题(合撰),《文教资料》2001年第1期;

44.司马迁生年及相关问题考辨,《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45.论《春秋》大义存乎事实,(台湾)《孔孟学报》2001年9月总第79期;

46.《太史公行年考》商榷,(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年9月第12:3期;

47.《报任安书》的文献价值,《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48.《史记》新整理本刍议(合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9.《公》《谷》传经失真考——以弑君之事为例,《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第2辑总第70辑;

50.《公羊传》的流传与异变,《孔学论文集》(三),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马来西亚吉隆坡2003年8月;

51.汉代《公羊》说与今本之差异,(台湾)《孔孟月刊》2003年11月总第495期;

52.董仲舒对策时间考,《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

53.谈谈经学与古文献研究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

54.《左传》疑义新证(昭公篇),《中国经学》(第一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1月;

55.皮锡瑞的经学立场与《春秋学》研究,《清代经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56.《左传》志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57.《左传》志疑(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58.《左传》志疑(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59.《左传》志疑(四),《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60.《左传》志疑(五),《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

61.《左传》志疑(六),《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62.《左传》疑义新证(襄公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63.《左传》疑义新探(僖公以前),《古籍研究》2005年第2期;

64.《左传》疑义新探(僖公),《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65.《公羊传》的流传与异变,《南京大学国际会议论文集》,2006年1月;

66.《世本》,《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67.论《左传》非史,《安大史学》(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68.《史记》疑义新证(本纪上),《中国荥阳楚汉战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69.《左传》训诂丛札,《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70.校点本《史记》正文校议(合撰),《文史》2006年第3辑总第76辑;

71.《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72.《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3.《国语》疑义新证(合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74.关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关系的几点看法,《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重构》,台湾书店2007年8月;

75.敦煌写本《春秋左氏传》校读札记,《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76.《左传》疑义新证,《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上),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77.经典的传播与歧异,《经典的形成、流传与诠释》(第一册),(台北)学生书局2007年11月;

78.《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续),《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79.《〈太史公书〉由“子”入“史”考》平议,《文史哲》2008年第2期;

80.《墨子》疑义新证,《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81.《史记》三家注称引诸子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82.《左传》疑义新证(昭公篇续),《中国经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83.点校本《史记》三家注称引《汉书》考校,《史记论丛》(第六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84.《史记》三家注称引《左传》考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3期;

85.《墨子》训诂丛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86.《荀子》疑义新证,《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87.读《尚书》志疑,《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论文集》,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

88.《左传》疑义新证(成公上),《古文献研究集刊》(第六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8月;

89.论《公》《谷》解经不明史实之弊,《儒家文明论坛》(第一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90.《史记》斠议(一),《文史》2012年第1辑总第98辑;

91.《史记》斠议(二),《文史》2012年第2辑总第99辑;

92.《史记》斠议(三),《文史》2012年第4辑总第101辑;

93.《史记》标点刍议(一)(合撰),《文史》2015年第3辑总第112辑;

94.《史记》标点刍议(二)(合撰),《文史》2015年第4辑总第113辑;

95.《史记》标点刍议(三)(合撰),《文史》2016年第1辑总第114辑;

96.《史记》标点刍议(四)(合撰),《文史》2016年第2辑总第115辑;

97.《史记》相关重要问题和新版《史记》修订情况,《文史哲》2017年第4期。

个人获奖情况

  • 1999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01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4年9月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2013)年度卓越传播奖”;
  • 2014年12月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15年12月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15年9月获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奕熙精英教师奖”;
  • 2017年6月获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
  • 2018年4月获“江苏省文明职工”称号。

学术组织兼职

现担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儒学大会副会长、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纂委员会委员。

成就

曾独立主持国家教委(教育部)项目两项,两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近年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并应约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讲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