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欧阳修(刘运泽)
作品欣赏
走进欧阳修
在古代人们的称谓不唯一,有名,有字,有号,死后还会有谥名,也就是谥号。
唐朝的颜真卿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他说“谓一名不足节惠,乃十倍于名焉,而累圣谥名,悉以字多者为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的称谓单有一个名字是不能表达和展现他的气节和智慧的,他的气节和智慧往往十倍于名字所表达的意思,因而会劳累圣上为臣子死后追授其他名号,这个名字往往以字多之名为定。
古代的大臣死后的谥名是由皇上给封的,一般的文人学士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而皇上死后则由朝廷的礼仪官推选,众大臣商议后确立而定的。谥号(名)的确立,对于古人可是一件大事。
欧阳文忠公名“修”,字是“永叔”,号是“醉翁”。
古人的号是其别称,表征其性格特征,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常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类似于今天网络上的昵称。
欧阳文忠公他的字不出名,但是他的号出名,他的不朽名篇就是叫《醉翁亭记》,醉翁亭是以其号而命名。
很多读书人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但是他在滁州做官的历史并非清楚。
欧阳修诞生于公元1007年,距今整整一千年了。他在公元1030年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庆历五年(公元1047年)他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上书宋仁宗《党朋论》,因此得罪朝廷,二次遭贬,来滁州做知州。
欧阳修的第一次遭贬也是因为仗义执言,支持范仲淹,而被逐出京师,到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做了一个县令。
欧阳修到滁州的时候,正是他人生四十好年华。在京师的时候他与范仲淹来往密切,他牵挂国家大事,一直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抱有极大希望,期望能匡正时弊,强国兴邦。他对范仲淹“登朝与国论,每顾是与非,不顾身安危”的行为十分敬佩。正因为如此,范仲淹遭贬的同时,欧阳修也同时遭贬。
滁州在欧阳修来为官之前,就有一座风景之地,叫琅琊山,山中有一条峡谷,长约十公里,峡谷不宽,大多宽约五十米。峡谷的两侧山树参天,峡谷里溪水长流,最里边有古寺一座为琅琊寺,这是唐代就有的一座古寺,香火鼎盛,正月里方圆百里的人都来此拜佛,香客云集。
欧阳修来滁之后,琅琊山的僧人智仙很敬重新来的太守,于是就在琅琊山口约三公里处(因为此处最宽),修筑了一座亭子,并常在此与太守相饮。欧阳修谓其“醉翁亭”,并在此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这段话在名篇《醉翁亭记》里是有记载的,因为这篇文章,欧阳修被后人称为“文章太守”,醉翁亭也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
现在的醉翁亭依然很精致典雅,也很古色古香,后人们肯定改建维修过,屋非古物,但是亭边有一株梅花,传说是太守亲自所栽,称为“欧梅”,依然活着,倒是能传输千年前的一丝古讯。
现在看到的“醉翁亭”就是一间正方的亭子,有柱有廊也有屋盖,屋盖是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坡,檐角翅起,像鸟翼若飞。
“醉翁亭”三个金光大字,高悬亭上,是著名的大文豪苏轼亲笔所提,苏轼称欧阳修为老师。
入得亭内,四周皆有亭凳可坐,亭柱的上方浮雕精细,油漆色彩尤见斑斓。来此,我对古代的建筑不是很感兴趣,倒是脑海里浮现太守与仙僧豪放对酌,酒后潇洒行书的景象,用一句诗形容太守就太逼真了,“豪饮千杯酒,举笔万言书”。
这山野水旷,简亭陋道,凡间鱼鸟,四季草木在太守的笔下,竟是那样悄然翼动,潺然有声,又是那样峰回路转,蔚然深秀。
就是一担夫,一行人,在太守的笔下,也是歌有乐,呼有应,一途一行,一休一提,美景无尽,人乐无穷。
词句之美,文章之美,我觉得并不是《醉翁亭记》里的绝顶精华,能让此文章传诵千年的精髓是文章里压抑不住的太守唯美精神与崇高追求。但凡伟人,绝不会因命运坎坷而失去对人间美好的向往与欣赏,也绝不会因此而对生活绝望。
欧阳修能在二次遭贬的困境里,能乐山野自然之乐,顺四时自然之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知禽鸟之所乐,知游人之所乐,知众人之所乐,独众人不知太守之所乐。
噫吁!唯天下之自信,予太守一人耳!
欧阳修在滁州做官时间不到三年,后改任扬州、颍州(安徽阜阳)、应天府(河南商丘)。公元1049年因范仲淹回朝做官,迅速被召回朝廷,担任史官,修《新唐书》和《五代史论》。公元1057年以翰林院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担任贡举,发现并录取了“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等一大批人才,其中许多人得到过他的荐举,所以后人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宋代文宗”。
此后欧阳修以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公元1061年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后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师等高职。公元1072年离世,享年65岁。
欧阳修在滁州有一件趣事,文人曾巩去看望老师,带去王安石的手稿,于是王安石深得欧阳修的欣赏与提携,后期二人成为亦师亦友的好朋友,但既交善也交恶,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欧阳修没有支持他变法,是变法的强烈反对者。但王安石为欧阳修所撰写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却是一篇历史奇文,引无数学者研究。
作者简介
刘运泽,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