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坡村(陳德民)
作品欣賞
走進巴坡村
巴坡村,是雲南省景洪市基諾族鄉巴亞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民族文化濃厚的傳統村落。這裡神秘的民間傳說,古老的音樂以及精湛的刺繡藝術和竹編工藝,印證着基諾族的祖先們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寶貴的生存智慧。村里旅遊業發展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有導遊,有表演人員、有賣村里生產的茶葉、糕點、服裝的銷售人員,還有專門負責接待遊客的家庭展銷場所。
豎立在路兩側寫有當地民諺的木牌子
我們在該村一位40歲左右的女導遊帶領下,徒步向山寨上走去。 台階兩旁豎着很多寫有當地民俗諺語的木牌,讓人既覺得好奇,又能在觀賞中得到一些人生啟迪。比如:「不是朋友不會出賣,不拿拐杖不會絆腳」、「相愛的人不嫌路遠,口渴的人不怕井深」、「荊芥花開一層層,做人做事一步步」……其中還有一塊上面寫着:「天上雷公大,人間阿舅大」,讓人一看便知道基諾族是個尊重舅舅的民族。「基諾」是這個民族的自稱,「基諾」一詞源於基諾族先民在傑卓山居住的時代,「基」為舅舅,「諾」為跟在後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後面的人」。在1979年被確定為第56個少數民族之前,當地人又一直自稱是「攸樂人」。可見他們生活在這茫茫的大山深處的幸福指數有多高!他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過着於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生活。儘管生活方式很原始,但他們自由自在,自得其樂,享受着這種無拘無束、無人干擾的幸福生活。
場面震撼的基諾大鼓舞
在山上的開放式表演大廳,一群青年男女向人們展示了富含民族元素的優美「基諾大鼓舞」。基諾大鼓舞表演把基諾族的舞蹈、音樂、民俗等融為一體。起舞之前,由一位長老繞鼓一周,口中念念有詞,用基諾語念誦祭詞,開始行祭祀禮,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隨後,他高喊一聲,便退出舞台。頓時,鼓聲震天,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鼓、擊鑔、伴舞的青年男女,隨着節奏的變化,在舞台上表演着熱烈奔放、風格獨特、恣意豪爽的大鼓舞,體現着一股剛勁的民族精神力量。
青年男女在勞動中收穫愛情
哲人說,勞動產生愛情。基諾人也沒有例外。在另一場表現刀耕火種的勞動場面的舞蹈中,洪荒時代遺留的音符不絕於耳,人們辛勤地耕耘、播種,春去秋來,他們不但收穫了沉甸甸的糧食、果實,一對對男女青年還在勞動中收穫了甜蜜的愛情,他們手牽着手,帶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向着遠方走去……
西雙版納地處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中,崇山峻岭,綠樹參天,植被茂密。優美絕倫的自然環境,使這裡的人們不用擔心養家糊口的艱難,他們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依舊保留着古樸、粗獷的生活習性和性格特徵。他們沒有文字,難以想象他們依舊依靠刻木記事,將各種符號刻在堅硬的木板上,將一些簡單的事項通過這種形式記錄下來。
被稱為「聖母」的女神仰臥雕像
基諾人質樸實在,也很坦誠。一位被村委列為「旅遊接待戶」的年輕女主人說,她家住着兩層木質樓房,為了接待遊客,她們把二樓都清空了,村里每年補助她家2萬元左右。為了做好旅遊接待工作,他們把一些生活生產用品全部搬到了一樓,只保留一間臥室在二樓供全家三代人居住。這裡有群居的傳統習俗,他們認為只有晚上在一起睡覺,才是親密無間的一家人。不然來世就不是一家人了。居住在寨子裡的人家,每家不管多少代多少口人,都只有一間臥室,供全家人休息用。他們的臥室是禁區,外人是絕對不可開門看臥室的,除非你入贅或嫁入這戶人家。基諾族有個傳說,在遠古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倖免於難, 經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為夫妻。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後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裡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里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後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里,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係。附近的傣民族至今保留着女婚男嫁的母系社會的婚姻習俗。基諾人過去也是母系社會的生活方式,直到三百多年前,才逐步演變成父系社會,實行了和漢民族一樣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
我們喝着巴坡村這戶基諾族少婦輪番端上來的四種茶水,品茗着不同樹種不同時間段採摘下來的茶葉風味。經過烘乾焙制後,四杯茶水風格各異,讓遊客體驗着品茗的甘甜、苦澀,由此也讓人聯想着生活的五味雜陳。[1]
作者簡介
陳德民,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中華學者協會副主席、朱自清研究會會長,《中華文化》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