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走出三生活區(周建華)

​​ 走出三生活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走出三生活區》中國當代作家周建華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走出三生活區

剛參加工作那陣子,我住在德陽東電一生活區。我從小生活在鄉村,對生活區的認識,也是從一生活區開始的。

這裡除了職工宿舍,還有食堂、市場、商店、電影院、運動場……我所在的子弟學校也位於生活區內。可以這樣說,在這裡,足不出「區」便能夠生活。

東電除了我所居住的一生活區,還有二生活區、三生活區,後來又新建了四生活區、五生活區。我工作的學校,那時候有三個分校,分別在一、二、三生活區。初時,我被安排到三分校,也就是說我要前往三生活區上班。校長說,三生活區是新建的,三分校也是新的,需要新教師。

我理解校長說的「新」,或許是指新建的房屋校舍、新購置的桌椅板凳,當然也可能是指三分校新的開始。而當我真正到了三生活區,才理解這裡的「新」,或者更應該說是「初始」。

三生活區內只有幾棟樓房,四周環繞着農田,還有一些農舍。在一片廣袤的田野中,那些樓房顯得很突兀。上班時,我需要經過一條小路,小路很窄,比小時候老家的田埂寬不了多少。從小路上走過,一年四季看見最多的是農民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聽見的是麻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那時的三生活區,在我眼裡展現出的,是一派「村北村南布穀忙,村前村後稻花香」的田園風光。

當時三生活區裡的「生活」,遠不能和一生活區相比。一生活區,食堂就在我住的宿舍後面,旁邊還有一個燈光球場,那也是最受大家歡迎的地方。廠里經常會邀請一些球隊前來打比賽,開展各種職工活動,比如打籃球、打羽毛球,也會組織跳舞、唱歌等。但最熱鬧的,還要數平時那些職工們自發組織的壩壩籃球賽。下班後一約,三人五人都可組隊,全場半場皆能比拼。每每這時候,我便是忠實的觀眾,去食堂打完飯,忙不迭來到球場,在四周的台階上或坐或站,邊吃邊助威,也不管認不認識,有人進球便忘情地吶喊。

後來成了家,在一生活區分到一套十幾平方米的小套房,我也回到了一分校上班。再後來,三生活區擴建,逐漸成為比一生活區還大的生活區,遷入三生活區的人也越來越多。2000年的時候,我購入了一套位於三生活區的安居房,開始了三生活區的「生活」。

這時的三生活區,建了專門的菜市場,每天都能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新修了游泳池,夏天酷熱天氣,跳進池子暢泳一番,既消暑又休閒。看電影有放影碟地方的, 看書有圖書借閱室,散步還有一個大操場。生活區的主幹道太行山路上,賴包子、彬彬髮屋、海萍藥房、賣涼菜的張排骨……生活方便得很,還有火鍋店、干雜店、小超市,比我老家鎮上趕場還熱鬧。

而在太行山路與荷花池街交匯的路口,有一家燒烤店,沒有名字,因為那地方是一個三角地帶,大家隨口便叫了「三角燒烤」。一到晚上,三角燒烤坐滿了人,去晚了的找不到位置,只能排隊等待下一輪。在三角燒烤吃宵夜的,很多都是小區裡的熟人,有等不及的便乾脆拼在一起。三角燒烤的吆五喝六、推杯換盞,構成了三生活區的夜生活。

在三生活區居住了十來年,城裡的商品房開始多起來,旌湖以東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的花園洋房。尤其是黃河片區,鱗次櫛比的高端小區,不僅修得漂亮,連名字也充滿誘惑:魅力城、東湖御苑、黃金海岸……聽得人心痒痒的。

那幾年,很多人從三生活區搬走,熟人見面最喜歡問在河東買沒買房。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便有了感情,那時的我並不想離開三生活區。我心裡想,沿着太行山路,陪着那些小店小攤一直走到老,未嘗不是一種生活。但眼見着越來越多的朋友、熟人離開三生活區,我終究沒有堅守住。在三生活區住了十二年後,還是搬到了黃河新區。似乎,走出三生活區是一種必然,或者,有那麼一天,走出黃河新區也是一種必然。

[1]

作者簡介

周建華, 網名天台, 四川羅江人,生於1968年4月,著有散文集《天台軼事》。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德陽市教育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德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