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赫圖阿拉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赫圖阿拉

地位: 後金政權都城(1616-1621年)

又稱: 興京、黑圖阿拉等

滿語: hetu ala

赫圖阿拉,是中國後金政權都城。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作hetu ala,為"橫崗"之意。故址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

赫圖阿拉故城,第六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赫圖阿拉故城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 老城村。城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1]

目錄

歷史沿革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始建城堡於此。兩年後,又增修外城。內城周2千米,努爾哈赤及其親族居住。外城周4.5千米,居住精悍部卒。外城北門外,鐵匠、弓匠分區居住。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即汗位,建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定都於此。天命六年(1621),始遷都至遼陽。天聰八年(1634),尊為興京。今僅內、外城城牆有部分殘存,城門遺蹟尚清晰可辨,其餘建築已蕩然無存。

2006年05月25日,赫圖阿拉故城作為明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主要建築

赫圖阿拉故城,第六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赫圖阿拉故城的公布所在地為遼寧省,公布類型為古遺址,公布批號為6-0050-1-050,公布地址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

赫圖阿拉故城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城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該城分為內、外兩重城牆,內城面積25萬平方米。主要古建築有正白旗衙門、關帝廟、民居、罕王井等,遺址有汗宮大衙門、八旗衙門、協領衙門、文廟、昭忠祠、劉公祠、啟運書院、城隍廟等。外城面積約156萬平方米。主要遺址有駙馬府、鎧甲製造場、弧矢製造場、倉廒區等。外城之外,東有顯佑宮、地藏寺,東南有堂子,西北有點將台與校軍場遺址。赫圖阿拉故城首創布椽築城法,開創了大清建都之制,對研究清初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明朝赫圖阿拉簡介

赫圖阿拉城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距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永陵5公里。「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小山崗,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赫圖阿拉城是一座擁有400餘年的歷史古城,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於此「黃衣稱朕」,建立了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後金天聰八年(1634),被皇太極尊稱為「天眷興京」。赫圖阿拉城不僅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於此享譽神州,更因這裡曾是滿族第一國都而蜚聲海內外。   

赫圖阿拉城分內外兩城,城垣由土、石、木雜築而成。   

內城 東西長551米,南北寬512米,占地24.6萬平方米,內城牆周長2,027米。主要建有汗宮大衙門(俗稱金鑾殿)、正白旗衙門、汗王井、關帝廟、滿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門、協領衙門、文廟、昭忠祠、劉公祠、啟運書院、城隍廟等一大批古建築群及遺址等。   

赫圖阿拉城是後金開國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後金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視為清王朝發祥之地,滿族興起的搖籃。城內有清王朝第一座關帝廟、孔廟(文廟)等七大廟宇,500多年前的汗王井,是中國罕見的明代早期木結構泉水井。它首創布椽築城法,開創了大清建都之制等。在研究清前史、藝術、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