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石脂

中文名 :赤石脂

別名 :赤符、紅高嶺、赤石土、紅土

分布區域 :福建、河南、陝西、湖北、山西

貯存 :置乾燥處,防潮

赤石脂,中藥名。為硅酸鹽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主含四水硅酸鋁[Al4(S14010)(0H)8·4H2O]。分布於福建河南江蘇陝西湖北安徽山西等地。具有澀腸,止血,生肌斂瘡之功效。常用於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註 1]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目錄

入藥部位

礦體。

性味

味甘、酸、澀,性溫。

歸經

歸大腸、胃經。

功效

澀腸,止血,生肌斂瘡。

主治

用於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相關配伍

  1. 治少陰病下利膿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熱,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傷寒論》桃花湯)
  2.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餘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
  3. 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赤石脂一兩,白芍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用法用量

9~12g,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禁忌

不宜與肉桂同用。 [1]

炮製

  1. 採集加工 採挖後,除去雜石 。
  2. 炮製方法

煅赤石脂:取赤石脂細粉,用醋調勻,搓條,切段,乾燥,照明煅法(藥物煅制時,不隔絕空氣的方法稱為明緞法。)煅至紅透。用時搗碎。

生長環境

主產於福建永春、德山,河南禹縣、濟源,江蘇無錫,陝西延安,湖北孝感;安徽山西亦產。

鑑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的塊狀。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質軟,易碎,斷面有的具蠟樣光澤。吸水性強。具黏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

藥性鑑別

  1. 赤石脂:生品收濕生肌力強,多用於瘡瘍不合,外傷出血。
  2. 煅赤石脂:煅後增強收斂作用,止血、止瀉力強。

相關論述

  1. 本草綱目》:「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
  2. 本經逢原》:「《本經》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治產難胞衣[註 2]不出,乃指日久去血過多,無力送下,故以重以鎮之也。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設血氣壅滯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3. 本草求真》:赤石脂與禹余、粟殼皆屬收澀固脫之劑,但粟殼體輕微寒,其功止入氣分斂肺,此則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也;禹餘糧甘平性澀,其重過於石脂,此則功專主澀,其曰鎮墜,終遜餘糧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溫則能益氣生肌,石脂之酸則能止血固下。[2]

視頻

手作之赤石脂美膚皂製作過程 手工皂 原築民
中藥:赤石脂

註釋

  1. 「瘡瘍」:瘡瘍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中國古代用以泛指多種外科疾患,後世將外科分為瘡瘍與雜證兩大類。瘡瘍多由毒邪內侵,邪熱灼血,以致氣血凝滯而成。其包括了體表上的腫瘍及潰瘍、癰、疽、疔瘡、癤腫、流注、流痰、瘰癧及有關皮膚病的內容,是中醫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大類病證,具有發病迅速,部分病情較重等特點,在面部可引起疔瘡走黃(西醫稱為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在手、足易引起傷筋損骨的嚴重後果。創傷出現感染以後,就形成了瘡瘍。
  2. 「胞衣」:胞衣,拼音bāoyī,是指胎盤,包於胎兒體表的一層膜。也叫「衣胞」或「胎衣」,中醫入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