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
赤石脂 |
中文名 :赤石脂 別名 :赤符、紅高嶺、赤石土、紅土 分布區域 :福建、河南、陝西、湖北、山西 貯存 :置乾燥處,防潮 |
赤石脂,中藥名。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主含四水硅酸鋁[Al4(S14010)(0H)8·4H2O]。分布於福建、河南、江蘇、陝西、湖北、安徽、山西等地。具有澀腸,止血,生肌斂瘡之功效。常用於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註 1]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目錄
入藥部位
礦體。
性味
味甘、酸、澀,性溫。
歸經
歸大腸、胃經。
功效
澀腸,止血,生肌斂瘡。
主治
用於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相關配伍
用法用量
9~12g,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禁忌
炮製
- 採集加工 採挖後,除去雜石 。
- 炮製方法
煅赤石脂:取赤石脂細粉,用醋調勻,搓條,切段,乾燥,照明煅法(藥物煅制時,不隔絕空氣的方法稱為明緞法。)煅至紅透。用時搗碎。
生長環境
鑑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的塊狀。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質軟,易碎,斷面有的具蠟樣光澤。吸水性強。具黏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
藥性鑑別
- 赤石脂:生品收濕生肌力強,多用於瘡瘍不合,外傷出血。
- 煅赤石脂:煅後增強收斂作用,止血、止瀉力強。
相關論述
- 《本草綱目》:「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
- 《本經逢原》:「《本經》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治產難胞衣[註 2]不出,乃指日久去血過多,無力送下,故以重以鎮之也。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設血氣壅滯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 《本草求真》:赤石脂與禹余、粟殼皆屬收澀固脫之劑,但粟殼體輕微寒,其功止入氣分斂肺,此則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也;禹餘糧甘平性澀,其重過於石脂,此則功專主澀,其曰鎮墜,終遜餘糧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溫則能益氣生肌,石脂之酸則能止血固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