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白濁是一種疾病,意思是有濕熱下流而致者,病從脾而及腎也。[1]

[]

目錄

基本內容

有濕熱下流而致者,病從脾而及腎也。丹溪曰∶大率多是濕痰流注,治宜燥濕降火,珍珠粉丸主之。真珠粉丸黃柏(炒) 蛤粉(炒,各一斤) 珍珠(三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黃柏苦而降火,蛤粉、珍珠咸而 補腎也。 又方 加樗白皮、青黛、乾薑、炒滑石等分,神曲糊丸。盧氏曰∶病因濕熱的矣,然亦 不可專用苦寒藥,故用炒柏之類,又以乾薑之溫而佐之也。 又方 海蛤、黃柏各三兩,樗根白皮、青黛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各三兩,遠志、石菖 蒲各二兩,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名定志珍珠丸。 又方 加知母(炒,)牡蠣( 粉,)山藥(炒)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鹽湯下 萆 釐清飲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烏藥(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治腎虛白濁方(《聖濟總錄》) 肉蓯蓉 鹿茸 山藥 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米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下。小菟絲子丸石蓮肉(二兩) 白茯苓(一兩) 菟絲子(酒浸,研,五兩) 懷山藥(二兩,內以七錢五 分作糊) 上為細末,用山藥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一方有五味子 ,名元菟丹。一方無山藥,名茯菟丸。

濕熱是一個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此處所說的濕熱通常指濕熱證,指濕與熱蘊結在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關。常見證型有肝膽濕熱證、脾胃濕熱證、膀胱濕熱證。症狀以頭身困重,食少,腹脹,噁心,口苦,大便不爽、不成型,小便量少色黃有異味,皮膚以瘙癢、潰爛流水為主。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黃疸、多種肝炎、膽道感染膽囊炎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腫、肝癌、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泌尿繫結石、尿瀦留等。

參考文獻